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非都市計畫技師說】都更人生 城市更能和諧嗎

都更人生 城市更能和諧嗎

  • 2010-11-02
  • 中國時報
  • 【黃舒楣】


都市更新在台北延燒,套句民眾戲語,已近全民起乩。
十月二十七、八日台大學生會大規模舉辦「都更人生」論壇,
邀請北市兩黨候選人發表看法,四百個席次的演講廳幾無虛席。
「都更人生」標題如戲碼,
卻不偏不倚呈現了都市更新在台北引起的荒謬故事,
以及市府的規畫專業思考邏輯。

論壇現場有公部門專業者無奈表示抗爭民眾多為利益分配不均而佯裝弱勢、
市府祭出容積獎勵只為促進更新效率,立意良善;
也有受害居民出席陳情,無法接受候選人和官員把都更歸咎市場機制,責因於偶發暴力事件。
甚有民眾拿著自己社區內更新後的家戶坪數清冊,歷歷指陳權利分配不公,過程不透明。
如同論壇中提到,都市更新不是建築更新,而是城市全面體質轉變,
以有增無減的爭執衝突來看,都市更新確實引起市民社會的體質激變,讓人憂心。

論者再三表示關鍵在於人和人之間應相互尊重,
應該要回到社區營造的基礎,才容易醞釀共識,作為都市更新整合基礎。
然當下亂象顯示,都市更新已造成社區分崩離析,
迅速瓦解了台北市社區營造的點滴成果。
讓人迷惘的是工具和目的已經一片混亂,
不管是社區營造或都市更新,原意都期待讓市民生活品質提升,
並且促進人參與生活環境營造、公民社會的可能性
曾幾何時,社區重整只為了服務都市更新、促進更新效率?
卻不問促進更新效率的根本目的是否已經迷失在工具理性的假象中。

說穿了,都市更新作為規畫工具,
就是利用慾望來促進資本參與土地再開發,
如果明白這點,就該知道期待都市更新過程中人心不貪婪,幾近不可能的任務。
 都市更新本身是一種企圖干預市場的規畫工具,顯然這工具無效,
才由市場機制造成好區更好、舊區依舊老舊缺乏再生,
若以市場機制作為藉口解釋城市空間發展極化現象,實在打了規畫一巴掌。
正因如此,公部門推動都市更新應更謹慎,
而非放任規畫工具來重新定義社區和社會關係,選擇性的再生都市。

社區營造中的市民參與是不分有產無產,地主或是租客,人人都有權,
然都市更新中的「參與條件」是權狀,租客參與規畫的權益完全被忽略。
即便近日因應民間訴求,各黨紛紛祭出社會住宅藍圖,
然租屋居住仍被視為「一段時期的遮風避雨」,
租屋者仍被視為層次低的次等公民,在在暗示了主流規畫邏輯認為無產市民沒有權利參與這個城市的未來。


如果我們放任都市更新如此,
不論是誰期待這城市有記憶和靈魂,
都只會是一場不可能和諧的都更人生荒謬劇。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

蔡小希的胡說八道:
我並不認為都更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貪婪的,
舉我們家為例,
我們9x年成立都市更新委員會,自己的房子自己主導!
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為每一位住戶都可以來參與每一次的討論,
更透過討論,
理解更新的過程與更新在住宅重建時的角色,
更重要的,我們知道都更獎勵,當我們自己爭取時,更知道分配的原則。

何謂分配不公?
退一步想,如果沒有更新,我們只能繼續住在這個天天漏水,
每次地震都擔心有水泥塊會砸到自己,
住得越久,身體健康越來越差。
換一棟新房子,
有電梯  有公設  有管理 有停車位
這些東西不透過更新我們能享受得到嗎?
除非我們搬去其他地方,不然在原地是無法享受的。

雖然都市更新還有很多缺點,
但是我認為應該透過講座,讓更多人理解更新的運作,
而不是只有建商才能運作,
地主自己也能組更新會運作的!
如果嫌建商拿太多,就自組更新會,住戶自己來賺更新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