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文章轉貼】日本暢銷書之神:人生最後的勝負在你死前怎麼想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日本暢銷書之神:人生最後的勝負在你死前怎麼想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狂熱才能覆蓋生命的虛無

人從出生就一路直奔死亡,無法回頭。工作就是讓我忘記人生如此空虛的一大要素。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能對工作如此狂熱?」
以我來說,除了藉此讓自己忘記死亡帶來的空虛之外,沒有別的原因。是人都會死,所有人都背負著死亡而活。從出生開始,我們便已踏上通往死亡的單行道。
我在七、八歲的時候,清楚地發現「自己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有個鄰居阿姨突然過世,聽說這個消息時,我哭了一整天。不是為鄰居阿姨的死感到悲傷,而是察覺「自己的生命有限」,因而感到內心空虛得難以自已。
如果人類能活一億年,大概就不會為了生命有限這種事而喟嘆空虛了吧?就算今天失戀了,只要還有一億年的時間,總有一天能談一場開花結果的戀情。即使生病也不會死,因為有一億年的生命,想做什麼都能去做。如果人類的壽命有一億年,想必所有煩惱都能解決。
從「誕生」這個起點到「死亡」這個終點,在這段時間當中,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各種不公平與不平等的差異。唯有一點眾人平等,那就是每個人呱呱墜地的瞬間,都是迎向死亡的瞬間。
朝死亡這個終點走去時,任何人都無法回頭。這條路走來肯定是空虛的。在抵達人生終點之前,或許生命中會有幾次發光發熱的時候。
可是,等在終點的只會是失去一切光輝的死亡。讓人生一切歸零的死亡,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空虛的事。
為了讓自己忘記人一出生就得迎向死亡的空虛宿命,我從小就保持對某事熱衷的生活方式。如果不這麼做,總覺得自己會被那份空虛壓垮,急得坐立不安。而我就是個這麼膽小的人。
我認為能夠讓人忘記生命有多空虛的要素,頂多就是五點:①工作②戀愛③友情④家人⑤金錢。有些人或許還能加上⑥宗教吧。就我的情況來說,狂熱地投入①到⑤,能有效使我忘記那份空虛。
①到⑤必須合併使用,缺一不可。其中排名特別前面的是①工作②戀愛③友情。金錢當然也很重要,否定賺錢的重要只不過是一種藉口。
不過,就算現在讓我買樂透中20億,或是從天上降下一筆鉅款讓我成為富豪,我也完全不會考慮放棄工作,馬上過起退休生活。就算過起那種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踏上迎向死亡這條不歸路所帶來的空虛感只會變本加厲罷了。
八、九年前,GNO網際網路的熊谷正壽掉進人生的谷底。他的公司才剛併購一家預借現金公司,突然就遇到政府修法,使公司瞬間陷入無力償付的危機。
當時他來問我意見:「我該放棄工作,去夏威夷過逍遙自在的日子,還是將私人財產投入公司,再試一次看看呢?見城先生覺得怎麼做比較好?」
我立刻給了他答案。最後,熊谷把170億日圓的私人財產全部投入公司,打了一場驚險萬分的仗。我想,他來找我之前心裡早就有答案了吧。
工作是痛苦又辛苦的。然而,無法藉由勞動在社會及世界上創造價值,過著和世界毫無關聯的生活方式,只會是更痛苦的一件事,至少我絕對不願意過那種空泛又空虛的生活。
我希望做的是充滿挑戰和刺激,令人雀躍期待的工作。我想在工作中創造沒有人見過的價值。而且,非得隨時做著這樣的工作不可,否則我會被空虛不安吞噬。
準備一個讓全日本跌破眼鏡的企劃,將校對好的原稿送去印刷,再從印刷廠送回來,開始上市流通的同時,精心安排的報紙廣告和各種各樣的宣傳也同步展開。接著,耗費長時間製作完成的書,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品。
在狂熱到達最高潮的瞬間,我的工作也將告終,但隨即轉身面對下一個未知的工作,繼續灌注我的狂熱。

人生最後的勝負在你死前怎麼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衡量幸福的尺。無論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心滿意足就夠了。為了不在死亡的瞬間有所後悔,現在的我只能投注狂熱。
每次遇到因為失敗而沮喪的人,我都會這麼說:「現在發生的事只是過程,過程中暫時產生的結果不會決定人生的一切,最後的勝負,在於死時你自己怎麼想。」
有錢人也好,窮人也好,是人都不免一死。無論是在工作上留下重要功績的人或怠惰過一生的人,死亡都會一視同仁地到來。「那個人那麼窮,又沒有圓滿的家庭,真是可憐。他的人生真是失敗。」就算被周遭的人這麼憐憫同情,只要死前一刻能對自己說:「我過了如自己所願的一生,即使必須一個人死去也不後悔。」那麼這一生就是幸福的。
假設在宛如戰場的商場上落敗,早早就放棄了戰鬥,人們或許會用輕蔑的眼神說:「那個人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曾經享盡榮華富貴,沒想到只跌了一次跤,就落得那麼悽慘的下場。」然而,當事人說不定正心滿意足地認為:「幸好那時放棄了一切,後來才能過著在山中小屋晴耕雨讀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即使是生意做得再成功的上流人士,死時很可能滿心慚愧地想:「我的人生真是失敗」,徒留一片空虛。有名無名,有錢沒錢,完全不是用來衡量幸福與否的尺,充其量只能說是衡量幸福的相對基準罷了。最重要的是,死去的瞬間自己能否滿足。
美國的原住民有句話說:「你未加思索隨意活著的今天,對昨天死去的人而言,是無論如何都想好好去活的寶貴明天。」沒有一絲急迫,只想悠哉而活的每一天,不知是多少人想抓緊不放的。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今天這一天,是離死亡最遠的一天。一分鐘後,距離死亡又更近了一分鐘,十分鐘後,距離死亡又更近了十分鐘。我或許會在70歲時死去,也可能一直活到90歲。無論如何,至少眼前這一瞬,是距離死亡最遠的一瞬。
美國原住民的那句話,使我更加強烈地意識起死亡。寫這本書時,我的年紀是64歲。如果我70歲就會死去,表示到死之前我只能再迎接六次新年,只能再賞六次花,只剩下六次暑假,還能吃到的晚餐只有365乘以6餐。
所以,我今天也不願意吃一頓隨便的晚餐。這是死前開始倒數的一頓寶貴晚餐,我可不願意留下:「唉,真難吃」或「唉,真無聊」的感想。我希望自己能在「今天吃了一頓滿足的晚餐,席間的談話也帶來許多刺激」的感想中,滿足而貪婪地享受步步逼近死亡的每分每秒。
站在死的角度朝現在投射,就能看清現在自己該做的事。假設你打從內心認定要對一個女人奉獻身心,不顧一切地和她私奔也絕不後悔,那就丟掉工作逃到那個女人身邊也沒關係。
對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們來說,死亡或許還像個不切實際的假設。尤其是20幾、30幾歲的你,大概還無法具體感受死亡的存在吧。很多人都會產生自己能永遠活著的錯覺,我也曾經那麼想。
然而,年過50之後,死亡便愈來愈如實地迫近,愈來愈貼近生活。強尼大倉(譯注:日本著名音樂人、演員)死於62歲;家鋪隆仁(譯注:日本著名歌手、主持人)死於64歲。每天打開報紙的訃聞欄,跟我同世代的人一個個地死去,甚至還有比我年紀小的人,52歲就走了。
「今天是離死亡最遠的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刻骨銘心地記住這個嚴峻的事實,對每個瞬間投注狂熱。就像在河川上堆石頭,一一留下狂熱的軌跡。
不斷挑戰與自我的戰鬥,當堆高的石頭變成一座屹立不搖的小山時,或許就能站在死亡邊緣微笑地告訴自己:「我的人生是幸福的」。
本文摘自:《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