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新聞】金卡、綠卡 不如台灣健保卡


  嬰兒潮世代逐漸從職場引退,不少在美打拚超過40年,來自台灣的第一代移民,近年來一一返台定居「落葉歸根」。台灣完善的醫療制度、便宜的生活費,固然是他們決定回台原因,然回到從小成長的故鄉,「人親、土親」這分與家鄉無法切割的情懷,更是他們「告老還鄉」最佳寫照。

  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秘書賴韋君表示,今年初至今,申辦中華民國護照量增加不少,今年3、4月護照量更上千本,不少人向他們透露「來美40多年,現在舉家搬遷回台」。「跟去年相比,領務的業務量增加了三、四成。」駐舊金山台北經文處領務組長林科揚指出,雖然無法判斷這些重辦台灣護照者,是否決定回台長住,但是由於有些申辦者的台灣護照已過期二、三十年,可見過去數十年都沒有使用台灣護照。現在重辦,「或許可以推理說,是因為台灣健保福利比較好,大家想回去養老。」

  非營利亞美老人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尹大燕指出,近五年來,中心服務的老人與周圍朋友「愈來愈多人返鄉定居」,光是今年初至今,身邊已有三對嬰兒潮退休朋友搬回台灣,不少台僑回到台灣外,也有台僑選擇定居上海,「更在上海組成俱樂部,定期聚會」。尹大燕說,「兩邊生活費相差太多」是這些退休人士做此決定主要原因,這幾年美國經濟不景氣,薪水少但生活費卻不斷上漲,相較之下,台灣「便宜與方便」多了。不僅如此,台灣地小人稠,人與人間因距離近多了交流,許多人返台後「活動多多,生活開心」。


台灣移民 圓落葉歸根夢
記者陳盈霖、唐嘉麗洛杉磯、波士頓報導
July 05, 2011
位於台灣桃園的長庚文化養生村,海外移民入住率逐年增加。(長庚文化養生村提供)

  不少在美打拚幾十年,來自台灣第一代新移民,近年來一一返台定居「落葉歸根」。40多年前從台灣來美留學後,即定居在美國的Jimmy陳,畢業後在高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兩年前滿67歲退休後,與從銀行退休的太太將位於羅蘭岡的住家賣掉後返台定居,每年定期來美探視已成家立業的兒孫。

  目前正巧來洛的Jimmy陳坦言,返台後「荷包省錢、心靈充實」。他說,過去幾十年來打拚工作,教育孩子,生活過得忙碌,這幾年面對空巢期,「早晚都是兩人相對」,朋友之間距離又太遠,感覺生活無比空虛。

  返台後,Jimmy陳夫婦在內湖租一間小公寓,加上吃住玩樂,每個月用兩人在美國的「社安金」支付綽綽有餘。他與太太每周兩天在社區老人大學上課,其餘時間除了與台灣的小女兒見面外,更經常搭高鐵到台中、高雄探視親友,「感覺一天都不夠用」。

  非營利亞美老人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尹大燕也表示,曾有一對80歲夫婦,多年前兒孫長大後返台定居,直接住到林口老人住宅,除在台灣的兒女定期探視外,更交了不少朋友。

  不少接近退休年齡,卻提早「被迫退休」的民眾決定返台定居,節省開支。尹大燕說,她一位朋友三年前62歲遭任職的貿易公司裁員,失去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後,自己無力負擔每個月上百元健保費,索性將聖蓋博房子賣掉返台定居。

  她說,這位離婚單身的朋友返台後,在桃園租了一戶約1000美元的三房公寓,少了房屋稅、車險、房屋保險等每年近萬元驚人開銷,在台灣每月約幾十美元的健保費、吃住交通等費用便宜,生活壓力少了很多,過得相當開心。

  甫結婚生子的Karen郭,超過70歲的父母,也於前年搬回台灣。Karen郭說,父母30年前帶著他們到美國,開餐廳養大他們,但母親身體不好,美國醫療既不方便又昂貴,決定返台醫療,一來便宜,二來台灣資源也豐富,上次母親開刀請24小時看護,一天頂多50美元。目前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的Keith楊表示,五年前就在高雄老家旁買了層公寓,就是計畫明年滿66歲退休後返台定居,陪伴年紀超過84歲的母親。

  他並表示,兒孫目前正是唸書、衝刺事業的忙碌期,要照顧他們,有時心有餘力不足,自己三個兄姊都在台灣,「與年紀相仿的親人一起過晚年」,老年生活才更有樂趣。

  1988年,接到數通女兒迫切的求救電話,當時60歲的李景瓊毅然申請退休,跟老伴一起到美國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外孫。之後,先後幫忙兩個女兒照顧三個孩子。其間辦妥移民手續,在美國東岸一住就是23年。

  今年5月,她和老伴唐恩澤決定搬回台灣長住。重大的決定驚動不少親友。唐恩澤說,看似突然的決定,其實長期以來,一直在心中盤旋徘徊。返台定居,也是圓個落葉歸根的夢。當年來美,先後跟兩個女兒同住,替他們照顧孩子、料理家務,分擔她們當職業婦女的辛勞。一轉眼,外孫都已經長大了。七年多年前,兩人搬到附近的老人公寓,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

  兩臥室的公寓明亮舒適。兩人平日每天與公寓中的華人鄰居們一起吃早餐、做運動,每周有合唱練習,不時有聚餐等活動。周末到住在車程15和20分鐘之外的女兒家小住,外出吃飯、打打麻將,也與兩個女兒和其家人各處遊山玩水。每年也總安排一次返台和赴大陸探親旅遊之行。

  看似舒適安逸的生活卻少了些什麼。他們說,長長的冬季、不再健朗的體能、愈來愈怕摔跤的心理,加上買菜、看病、外出等全得靠子女的不便。每天的生活,更多是與電視、電腦做伴,心中的寂寥空虛,撩起歸鄉的念頭。

  「來美國,就是為了兒女」,唐恩澤說,「我們覺得任務已經完成」。年紀愈大,那個經常跳進腦海的「回家」想法,愈來愈常出現。在感覺體力可能無法再承受長途返鄉航程時,他們的決定是回鄉。

  回首20多年的美國歲月,新大陸各處的大山湖海、名勝景觀、都會村落,留下過足跡。曾融進美國的生活文化中,與家人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他們欣慰一手帶大的外孫兒女健康成長,女兒們生活安定。這趟人生的美國之旅走了23年,豐富充實,沒有遺憾。即使知道返鄉可能物非人也非,重新立足生活,也很具挑戰。但那是圓夢,他們十分肯定:活在故鄉,心裡會踏實。

金卡、綠卡 不如台灣健保卡
記者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July 05, 2011

  台灣實行全民健保,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在柏克萊加大校園內,向美國友人出示台灣健保卡。「在異鄉為兒女辛苦了一輩子,老了當然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自芝加哥搬回台灣定居兩年多的高玉玲如此表示。

  對於現在與老伴住在台灣桃園兩房兩廳公寓,有空走訪親戚朋友,閒時走路健身的生活現狀,高玉玲滿意到「爆表」,「因為再也不用擔心說英文、寫英文,也不用緊張路不熟還得硬著頭皮開車」,高玉玲開心的說。

  除了對於環境、語言適應外,返台定居不到一年,高玉玲在一次體檢中,發現罹患乳癌,在台灣全民健保福利下,完成所有療程,總共只自付不到500美元,「真的很慶幸自己搬回台灣定居,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什麼金卡、綠卡,都不如一張台灣健保卡來得重要與貼心」,高玉玲非常慶幸自己移民回台的明智決定。

  2008年,高玉玲剛滿55歲,已經在芝城華埠一家禮品零售店工作10多年,決定跟隨在芝加哥任職中餐館廚師的先生,一起從職場退休,並搬回台灣定居。有一雙兒女的她說,等待搬回台灣已經好多年,20年前移民到美國,主要希望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及教育環境,而現在兒子已經結婚,還有了兩個寶貝孫女,未婚的女兒也十分獨立,在專業領域發展出色。

  卸下養育兒女的重擔,高玉玲一直計畫返台定居,儘管移民到芝加哥已經20年,但礙於工作、子女,期間才返台二、三次,對於家鄉有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退休後,她與先生很快在家鄉台中,花了台幣400萬元,購置一戶兩房兩廳公寓,然後在2008年冬天來臨前搬回台中市。

  以往因為工作,每天上下班車程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回到台灣二、三個月才安頓下來,更愛上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回台灣真好,走路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親戚鄰居和善溫暖」,雖然偶爾還是會想念在芝加哥的兩個可愛孫女,也會擔心仍舊單身的女兒是否找到好對象,「兒孫自有兒孫福啊,時代變了,把自己照顧好,求個安心,就是對自己、對兒女最好的禮物」,高玉玲享受著終於回到台灣定居的每時每刻。

  返台不到一年,高玉玲在一次體檢中,意外發現胸部長了異物,經診斷為乳癌後,立即手術與化療,生病期間,台灣兄弟姊妹幫著先生照顧她,加上全民健保幾乎全額給付醫療費用,讓她無後顧之憂,術後恢復良好,感恩著癌症沒有在她工作的時候「造訪」,而是「幸運」的回到台灣才「現身」。

  高玉玲說,其實生病後,才真正體會美國一位70多歲的長輩為何說「不要綠卡,要健保卡」。身體恢復健康後,高玉玲決定從台中搬到桃園,跟哥哥住在附近,「大家有個照應」,今年暑假還跟另一半飛回芝加哥探望小孫女們,日子過得悠哉愜意。

  對一個青壯年時期離鄉20年在海外打拚、現在已經邁入老年的遊子來說,一如高玉玲,除了健保醫療的現實考量外,能夠實現「告老還鄉」、「落葉歸根」願望,也是一種令人豔羨的幸福。

  高玉玲的舊同事黃太太說,因為一直在華人公司上班,來了美國一、二十年,英語根本不通,尤其前陣子突然感冒、感染住院,十天下來,雖然有公司健康保險,還得自己支付3000多元醫療費。她計畫過幾年退休後,也跟丈夫搬回台灣定居,現在已開始在台灣物色房子,希望能夠很快實現「台灣夢」。

亮麗美國夢 內心其實很空虛
記者李榮舊金山報導
July 05, 2011
  成之璇放棄在美國優渥的生活,以及「搞不好可以結婚的男友」,為的是能多與父母相處,並且在「自己的世界」一展長才。(成之璇提供)
「美國薪水少說是台灣的兩三倍。而且,我住的地方開車一小時就有百看不膩的金門大橋,開車兩小時就有酒鄉Napa,三小時就到滑雪仙境太浩湖,坐飛機一小時可以去好萊塢跟明星一起在Rodeo Dr.買名牌包,或者去賭城看用錢堆出來的秀、品嘗名廚開的最新餐廳。更別提美國新鮮的空氣、寬闊的生活空間、三房兩廳有後院的房子。」

  「但是我選擇離開,朋友不好意思說我瘋了,他們只說很『欣賞我的勇氣』。」「但是,這裡真的不屬於我的世界!」今年31歲的成之璇,從小就嚮往美式生活。台灣的政治大學畢業以後,她很順利地申請到洛杉磯加大企管碩士,後來在矽谷一家企管顧問公司上班,派駐高科技大廠「思科」(Cisco),負責專案規畫與策略建議。工作穩定、薪資條件優渥,不過,在工作幾年後,數個月前她毅然決定放棄夢寐以求的工作,以及「搞不好可以結婚的男友」,回台灣重新開始。「離家後才知道什麼叫做『家』,」成之璇說,在美生活是她小時的夢想,因為美國好山好水,又沒有亞洲的應酬文化,所以一心想要到美國生活工作。可是,當人生劇本都照著她的規畫,一切順遂到令人稱羨時,她又突然覺得,亮麗的生活只是表象。除了這幾年亞洲經濟快速發展、充滿機會以外,「更重要的是,每逢佳節都覺得『為什麼我在這裡?』」

  她說,在美國雖然外在環境很漂亮,但是她的內心其實很空虛。「因為家人不在身邊,」成之璇說,過去她一年只能趁回台度假時與父母相處十幾天,根本無法把握機會多盡孝道。「雖然偶爾看到美國的朋友,在臉書上放著出遊的愜意照片,也會懷念那樣自由的生活。」「但是那不是我該走的路。」

  在矽谷,許多年輕的工程師與專業工作者們像成之璇一樣,在異鄉數年後決定回亞洲發展,不像過去的留學生一樣大多拚命留在美國。當然,更多的是,年輕時來美念書,奮鬥多年後好不容易在美國建立家庭,並將父母接過來同住,但退休又決定搬回亞洲,落葉歸根。

  現在已經搬回台北長住的李熙琛就說,她在大陸長大,歷經抗戰以及國共內戰,「年輕時都在逃難。」後來栽培小孩到美國留學,畢業後擔任工程師,她也因而辦理移民,不但是為了追求美國的好生活,也是不想再擔心台海的緊張關係。

  「但現在台灣也很好,」她說,兩岸政治氣氛緩和,再加上她年紀大了,在台灣看醫生方便又便宜,「巷口就有健保的門診中心。」至於兒孫,李熙琛則說,「看他們啦,美國也不一定好,現在台灣、大陸也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