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文章轉貼】建築教育


日前參加國內某知名技職大學大三期末評圖,中午照例與所有老師一起用餐,也照例輪番聽著指導老師們抱怨他們的學生如何不受教,程度如何一代不如一代......頗有自清的味道。席間令我覺得受益最多的是一段關於圖面上"樹應該怎麼種"的討論,有位老師感慨學生連樹怎麼畫都不會,所以決定要規定學生畫樹一律要三棵為一組並分大中小。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的理論,想發問,但見到在座所有老師都微笑點頭表示同意,想必這是基本常識,我因為害怕洩露自己沒知識而忍住不敢問其理由,回家後苦思數日仍不得其解。

一整天的評圖大會結束後,照例也要請所有老師講幾句安慰的話。有位壓軸看來應是"老"級的老師說了:"設計是少數人的工作,設計做不好也沒關係,只要學好工具,圖畫得好,一樣可以在事務所裡有份工作...." 頓時感到一陣錯亂。事務所從來不是一份錢多事少的工作,沒有一點點的理想支撐是做不了的。如果只是要一份"好"工作,任何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都比事務所好。我倒不是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設計高",但設計課評圖用這樣的話總結,怎麼聽都怪。我發現原來參加評圖也會有"跑錯考場"的狀況發生。下次要先弄清楚,以免花了自己時間事小,還要擔上誤人子弟的責任。

當然純設計導向的學校也有它的問題。問題在於學生無法了解訓練的意義為何,而老師也未能清楚說明。常有學生進入職場後適應不良,憤憤地抱怨為何學校教他的跟業界的落差這麼大,完全派不上用場,所謂的concept都是老師用來唬人的話。實務界當然也談概念,至少我是,只是方式不同。沒有業主會先給你兩個月的時間分析維瓦第,再過兩個月後聽你來告訴他他的房子長這樣是因為維瓦第的四季這樣說。業主想要多生個小孩多間房間,維瓦第第一個不淮。高等教育訓練的是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操作只是用來達成訓練目的的工具,而不是設計產生的方法。

在學校任教及評圖的經驗裏,有幾件事是我一直無法認同的。一是"只要美,有什麼不可以"。不知有多少次聽到老師跟學生說:"美,可以不需要理由"。回來台灣已超過10年,每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還是不減錯愕。如此教育的結果是一堆嘩眾取寵,不知所云的作品。設計不同於純藝術,設計永遠有受詞,有對象,有理由。回想自己在美國從大學到研究所,每次評圖有老師用"beautiful"這個字評論時,通常是負面的成分居多。真正的意思是:"Beautiful, but that's about it!"。老師從不鼓勵學生花時間做"手工藝",要的是學生花時間思考及不斷地嘗試,要的是對自己的設計慬慎負責,言之有物。第二是老師對學生過度的保護。評圖時學生講沒幾句,指導老師就急著揷嘴幫忙解釋。或是只要外評老師對設計一有批評,就急著跳出來反擊,好像不認同他的學生就是不給他面子。最後輕則大家乾脆閉嘴不說,重則翻臉離席。我從不出聲幫自己的學生,雖然不致於會落井下石,但卻常暗自希望我的學生能碰到很辛辣的評圖。不管男生女生,我的規定是只要評圖時落淚,一律不及格。將來有一天,在他們必須獨自站上火線面對業主或競圖評審時,需要的就是這身經百戰而來的EQ及臨場反應能力。老師出來擋一次就是剝奪了一次學生成長的機會。第三則是老師對自己或學校過度的保護,阻止被認為不夠水準的學生參加評圖或畢業展。認為這樣的學生能力不足,將影響外界對學校的觀感。對!是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指的不是學生。一個學生讓你們教了五年,能力還是不足,這到底是誰的責任?再者,每個學生交的學費都一樣多,機會都應均等,再差的學生都有權利參加評圖及畢展。

一寫到建築教育,開始了就停不下來,看來我對於建築系教育確實頗有微詞。我也無力改變什麼,只是單純地借此發洩,文中人事時地物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蕭博文, 三石建築事務所: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