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litical Animal:轉型正義路迢迢之《不存在的維梅爾》
1945年的荷蘭,戰爭剛剛結束,因為被德軍佔領而千瘡百孔的社會正忙著抓出通敵者予以制裁。戰爭的殘忍、傷痕與報復,即便和德軍交往的女生亦不放過,他們被剪去頭髮、遊街示眾,當今看來簡直如同波旁王朝時代的往事般駭人聽聞。這其間有位畫家也入了獄,他被指控將多幅大師名作賣給佔領軍高層,這位畫家叫做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
但在起訴同時,凡米格倫卻石破天驚的宣布,根本沒有什麼名畫,他賣給德軍那些作品,全都是贗品,都是他自己畫的。而其中最有名的一幅贗作,就是目前還在鹿特丹博伊曼斯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大廳展出的仿維梅爾風格作品「以馬杵斯的晚餐」。這幅畫到1945年為止仍被認為是維梅爾的作品,因此而被博伊曼斯美術館視為鎮館之寶,但凡米格倫卻宣稱,這是他畫的,他畫這些贗畫的目的是為了愚弄德軍。
此證一出,輿論譁然,凡米格倫從通敵者一夕變成抗德英雄,獲得特權在審判前被送出監獄改以相當自由的軟禁,他也公開表演,證明自己有能力畫這些贗品,這人畫畫確實有兩下子,也搏得公眾相當的信賴。他在終審前就死了,這件事情遂不了了之,被湮沒在浩瀚歷史之中,只有倒楣的博伊斯曼美術館吃了大虧,鎮館之寶居然是現代作品,糗極了。
2008年,美國藝術史學者Jonathan Lopez上窮必落下黃泉,走遍五國檔案館,爬梳贗品市場的系譜,寫成了《不存在的維梅爾》一書,獲得輿論廣泛的肯定,把這個當年震驚歐洲的贗品公案作出了新的詮釋。
羅培茲認為,凡米格倫固然有本事創造贗畫,但贗品背後的市場怎麼形成,怎麼讓行家願意為這些「新發現」的作品背書,才是值得關心的重點。甚且,他也認為凡米格倫很早就從事贗品繪製,並從中賺了不少錢,而且他在意識形態上本就偏向納粹。對他而言,販售贗品並非想愚弄德軍,只是想要在戰爭中多發點財,繼續過好日子而已,只是倒楣的人剛好是希特勒手下大將戈林(Hermann Goering)而已。
羅培茲指出,凡米格倫不僅能模仿,還舌燦蓮花,講的出一套道理,也能夠抓住藝評家的心理。比如「以馬杵斯的晚餐」是在發現維梅爾早期(1655)的作品「耶穌探望馬大和馬利亞」之後才推出的作品,凡米格倫就是抓住了藝評家自信的心理,有一幅聖經作品、就會有另一幅聖經作品的想法,而推出的贗品。凡米格倫憑空創造了維梅爾不存在的「聖經時期」作品,繪置了五到六幅相關贗品,流通於市場。
除了抓住藝評家的心理,凡米格倫還擅長取悅買家。他的贗品有一個特色,就是「現代性」。他固然是歷史主義和純粹性的崇拜者,對當代藝術嗤之以鼻,但他的贗品卻總是充滿時代精神。仿維梅爾的聖經時期作品投射了納粹愛國主義的情緒,仿維梅爾晚期作品責充滿了費茲傑羅時代的玩興。這些繪畫的精神都具有受到當代買家喜愛的時代特質。也因此凡米格倫這位贗品創造者,和過往都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僅模仿,他還把他心儀的主義插入他所模仿的維梅爾作品中,創造出維梅爾時代所不存在的歷史。
贗品為何沒被識破?除了藝評家和買家的心理之外,羅培茲也談及技術面的部分。他認為這些贗畫的創作者,在技術上必須不斷的突破,新繪的油彩作品怕酒精,因此他們採用了明膠。而明膠容易乾裂,他們又利用膠木作了突破,讓贗品能夠逃過各種精密的檢定而成為真跡。也就是說,贗品不只是要畫的像,還要用適合的顏料來閃避檢驗,而那些新的顏料,也不見得是畫家所專長。因此偶爾也會有走鐘作品,一眼就覺得僵硬地看起來像假的。
凡米格倫在技術面上可以說是高手中的高手,他本身也是一位畫家,繪畫的精神偏向古典。意識形態上認為現代畫家的作品腐蝕人心,失去了「荷蘭性」。某種程度而言,模仿黃金時期的荷蘭畫家作品,也許是他面對二十世紀當代主流藝術的解脫之道。但其實他的不少現代作品,如今看來也蠻超現實。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德軍佔領期間繼續幹贗品製造、買賣勾當,即使經過爬梳,依然模糊不清、矛盾不已,也說不定只是他雙重人格時大時小,咕嚕(Gollum)上身而已。
羅培茲的《不存在的維梅爾》所想談的,其實也不只是凡米格倫的故事,他的背景是一段荷蘭轉型正義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凡米格倫成為主角,他以高超的技巧嘲弄了整個藝術史圈子和戰後的社會,讓自己一夕從狗雄變英雄,而社會竟然也相信他充滿風采的胡說八道,而忽略了對他事實傾向法西斯統治的意識形態的檢視與指控。戰爭使人迷亂,平庸而貧困的社會需要英雄,正如同凡米格倫一直在作的,憑空創造當代以插入歷史。在戰後荷蘭,凡米格倫適時崛起,在時空的縫隙中遊走,順利逃過了轉型正義的審判。
--
去看看吧!我以為...現代也有很多領袖也是用這招,靠著獨門暗器在這個社會生存著,靠著舌燦蓮花在這個社會努力的生活,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言論之中...
延伸閱讀
維梅爾的帽子和全球化 http://blog.roodo.com/aswing1978/archives/19688276.html
台灣的轉型正義在哪裡 http://blog.roodo.com/aswing1978/archives/15443345.html
1945年的荷蘭,戰爭剛剛結束,因為被德軍佔領而千瘡百孔的社會正忙著抓出通敵者予以制裁。戰爭的殘忍、傷痕與報復,即便和德軍交往的女生亦不放過,他們被剪去頭髮、遊街示眾,當今看來簡直如同波旁王朝時代的往事般駭人聽聞。這其間有位畫家也入了獄,他被指控將多幅大師名作賣給佔領軍高層,這位畫家叫做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
但在起訴同時,凡米格倫卻石破天驚的宣布,根本沒有什麼名畫,他賣給德軍那些作品,全都是贗品,都是他自己畫的。而其中最有名的一幅贗作,就是目前還在鹿特丹博伊曼斯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大廳展出的仿維梅爾風格作品「以馬杵斯的晚餐」。這幅畫到1945年為止仍被認為是維梅爾的作品,因此而被博伊曼斯美術館視為鎮館之寶,但凡米格倫卻宣稱,這是他畫的,他畫這些贗畫的目的是為了愚弄德軍。
此證一出,輿論譁然,凡米格倫從通敵者一夕變成抗德英雄,獲得特權在審判前被送出監獄改以相當自由的軟禁,他也公開表演,證明自己有能力畫這些贗品,這人畫畫確實有兩下子,也搏得公眾相當的信賴。他在終審前就死了,這件事情遂不了了之,被湮沒在浩瀚歷史之中,只有倒楣的博伊斯曼美術館吃了大虧,鎮館之寶居然是現代作品,糗極了。
2008年,美國藝術史學者Jonathan Lopez上窮必落下黃泉,走遍五國檔案館,爬梳贗品市場的系譜,寫成了《不存在的維梅爾》一書,獲得輿論廣泛的肯定,把這個當年震驚歐洲的贗品公案作出了新的詮釋。
羅培茲認為,凡米格倫固然有本事創造贗畫,但贗品背後的市場怎麼形成,怎麼讓行家願意為這些「新發現」的作品背書,才是值得關心的重點。甚且,他也認為凡米格倫很早就從事贗品繪製,並從中賺了不少錢,而且他在意識形態上本就偏向納粹。對他而言,販售贗品並非想愚弄德軍,只是想要在戰爭中多發點財,繼續過好日子而已,只是倒楣的人剛好是希特勒手下大將戈林(Hermann Goering)而已。
羅培茲指出,凡米格倫不僅能模仿,還舌燦蓮花,講的出一套道理,也能夠抓住藝評家的心理。比如「以馬杵斯的晚餐」是在發現維梅爾早期(1655)的作品「耶穌探望馬大和馬利亞」之後才推出的作品,凡米格倫就是抓住了藝評家自信的心理,有一幅聖經作品、就會有另一幅聖經作品的想法,而推出的贗品。凡米格倫憑空創造了維梅爾不存在的「聖經時期」作品,繪置了五到六幅相關贗品,流通於市場。
除了抓住藝評家的心理,凡米格倫還擅長取悅買家。他的贗品有一個特色,就是「現代性」。他固然是歷史主義和純粹性的崇拜者,對當代藝術嗤之以鼻,但他的贗品卻總是充滿時代精神。仿維梅爾的聖經時期作品投射了納粹愛國主義的情緒,仿維梅爾晚期作品責充滿了費茲傑羅時代的玩興。這些繪畫的精神都具有受到當代買家喜愛的時代特質。也因此凡米格倫這位贗品創造者,和過往都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僅模仿,他還把他心儀的主義插入他所模仿的維梅爾作品中,創造出維梅爾時代所不存在的歷史。
贗品為何沒被識破?除了藝評家和買家的心理之外,羅培茲也談及技術面的部分。他認為這些贗畫的創作者,在技術上必須不斷的突破,新繪的油彩作品怕酒精,因此他們採用了明膠。而明膠容易乾裂,他們又利用膠木作了突破,讓贗品能夠逃過各種精密的檢定而成為真跡。也就是說,贗品不只是要畫的像,還要用適合的顏料來閃避檢驗,而那些新的顏料,也不見得是畫家所專長。因此偶爾也會有走鐘作品,一眼就覺得僵硬地看起來像假的。
凡米格倫在技術面上可以說是高手中的高手,他本身也是一位畫家,繪畫的精神偏向古典。意識形態上認為現代畫家的作品腐蝕人心,失去了「荷蘭性」。某種程度而言,模仿黃金時期的荷蘭畫家作品,也許是他面對二十世紀當代主流藝術的解脫之道。但其實他的不少現代作品,如今看來也蠻超現實。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德軍佔領期間繼續幹贗品製造、買賣勾當,即使經過爬梳,依然模糊不清、矛盾不已,也說不定只是他雙重人格時大時小,咕嚕(Gollum)上身而已。
羅培茲的《不存在的維梅爾》所想談的,其實也不只是凡米格倫的故事,他的背景是一段荷蘭轉型正義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凡米格倫成為主角,他以高超的技巧嘲弄了整個藝術史圈子和戰後的社會,讓自己一夕從狗雄變英雄,而社會竟然也相信他充滿風采的胡說八道,而忽略了對他事實傾向法西斯統治的意識形態的檢視與指控。戰爭使人迷亂,平庸而貧困的社會需要英雄,正如同凡米格倫一直在作的,憑空創造當代以插入歷史。在戰後荷蘭,凡米格倫適時崛起,在時空的縫隙中遊走,順利逃過了轉型正義的審判。
--
去看看吧!我以為...現代也有很多領袖也是用這招,靠著獨門暗器在這個社會生存著,靠著舌燦蓮花在這個社會努力的生活,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言論之中...
延伸閱讀
維梅爾的帽子和全球化 http://blog.roodo.com/aswing1978/archives/19688276.html
台灣的轉型正義在哪裡 http://blog.roodo.com/aswing1978/archives/1544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