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士基是在英國倫敦的「無疆界學習」會議首日發表演說,在他之後還有眾多講者,包括發明家兼未來學家Ray Kurzweil、航海家Dame Ellen MacArthur,以及英國通訊、文化暨創意產業部長Ed Vaizey。
他提到,科技如同鐵錘,「無論是用來建造房屋或粉碎他人頭骨皆可,若知道自己的目標,或是已擁有知識架構,網路即是很寶貴的資源,但別忘了時時質疑既有架構是否正確」,在他眼中,隨意瀏覽網路尋找資訊,等於要求毫無頭緒的學生進圖書館找資料,「探索網路有可能像隨手拾起一則報導,沒有任何意義,諾貝爾生物獎得主之所以獲此殊榮,並非因為他讀過最多期刊,而是清楚自己尋找的目標。」
但這番言論原本是為鼓勵學生培養企業家精神與好奇心,杭士基指出,教育界有兩派不同思維,其中一者「協助人們判斷如何自我學習」,另一者則主張「時時教導」;他另提到,當前許多孩童接受測驗的年齡愈來愈低,對於師生的價值都相當有限,面對學生詢問教程內容,有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回答,「重點並非授課範圍,而是有何啟發。」
杭士基指出,無論是科學、經濟或醫學,探索過程會有發現,終將有所收穫,「允許人們跨越原有疆界,挑戰既定觀點,就能創造新科技,增加經濟收益。」
他強調,社會必須先決定看待教育的態度與眼光,「我們是希望社會充滿自由又有創意的個體,借助過往知識獲利……或是只要一群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人?」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