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活在偏見的盒子但是自己卻看不見、不知道,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有一台跑車、有一棟在台北市區的房子,
我們便不假思索的覺得,這個人應該是個有錢人。
而這些事情,也常常發生在做規劃的同時,
當我們計算了減碳績效、太陽能接收率、容積率等等的事情,
我們就自以為的認為有了這些東西,地方就能有都更的機會了!
但殊不知,都市更新需要的是更多的社區參與,社區認同。
難怪了,規劃都被說成隨便畫畫、牆上掛掛!
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也不對,因為總是這樣子做規劃、下判斷的話,有很多事情就會動不了。只希望,我們都能用同理心來看事情,在做規劃、下判斷的時候,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你是政府、是弱勢、市民會怎麼想?是規劃師,就應該從防災、交通、歷史、自然、生態等等面向的限制,來思考在限制之下如何作修正,慢慢的改變我們的環境。
我本性壓抑,我總認為,提出激進的做法不是不行,但要對當事人的胃口,當事人能接受激進,那便激進,當事人溫吞,提出激進的方式,是怕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跑都跑不掉了!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有一台跑車、有一棟在台北市區的房子,
我們便不假思索的覺得,這個人應該是個有錢人。
而這些事情,也常常發生在做規劃的同時,
當我們計算了減碳績效、太陽能接收率、容積率等等的事情,
我們就自以為的認為有了這些東西,地方就能有都更的機會了!
但殊不知,都市更新需要的是更多的社區參與,社區認同。
難怪了,規劃都被說成隨便畫畫、牆上掛掛!
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也不對,因為總是這樣子做規劃、下判斷的話,有很多事情就會動不了。只希望,我們都能用同理心來看事情,在做規劃、下判斷的時候,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你是政府、是弱勢、市民會怎麼想?是規劃師,就應該從防災、交通、歷史、自然、生態等等面向的限制,來思考在限制之下如何作修正,慢慢的改變我們的環境。
我本性壓抑,我總認為,提出激進的做法不是不行,但要對當事人的胃口,當事人能接受激進,那便激進,當事人溫吞,提出激進的方式,是怕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跑都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