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問起,東京最不容錯過的美術館在哪裡,「森美術館」應該是最佳答案。搭乘地鐵抵達六本木站後,沿著出口指示即可直接通往「六本木之丘」大樓,經過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巨型雕塑作品《蜘蛛》,再搭上高速電梯,世界上最高的當代美術館「森美術館」,就位於「六本木之丘」的53樓。
「六本木之丘」這個開發案的成功有許多值得令人借鏡的面相,其開發商是1959年成立的老牌建商——森(Mori)集團,以超過十幾年的時間,說服舊住戶重新改建,有超過5百位的地主到目前為止都住在計畫區內,將土地以簽約租賃的方式,租給六本木之丘,成為投資者的一員。
除了為原住戶設想,森集團主打的品牌行銷策略亦相當成功,今年甫逝世的森集團創辦人森稔(Minoru Mori),當初所提的概念是結合美學、知識、經濟為一體的都會生活型態,打造「城市中的城市」,深具遠見的森稔先生,特別把49樓到54樓的空間留給美術館與展望台使用,締造出一座獨特的當代藝術殿堂「森美術館」。
2003年,森美術館在六本木之丘開幕,第一任館長為英籍策展人大衛.艾里歐特(David Elliott),起初森美術館並沒有典藏品,因此每檔展覽都是以主題方式策畫,再向他館或藝術家或收藏家借件。
2006年起,由日籍策展人南條史生接任館長一職至今,超過六年多的累積,森美術館已經達到核心目標,每年可吸引超過150萬人次參觀。「紐約有MoMA(現代美術館)、巴黎有Pompidou Centre(龐畢度藝術中心)、倫敦有Tate Modern(泰德現代美術館),這是我們的目標,不是指我們要模仿他們,而是指我們要成為城市裡最重要的美術館,如果國外遊客只選擇參觀一間美術館,他們會選擇來這裡。」南條史生如此表示。
森美術館並非公立美術館,而是由私人企業建立的美術館,關於這兩者間的差異,南條史生回答道:「在日本,公立美術館通常經費有限且程序繁複,至於私人美術館,雖然也會面臨資金問題,但是在決策方面,速度可以較快,彈性較多,很多事情可以有所變通。」南條史生接續提到:「基本上森美術館的營運資金由森集團支持,這筆來自集團的充裕資金讓美術館得以策畫優秀的藝術展。
此外,美術館門票與52樓展望台門票為組合套票,其中一半的收入歸美術館利用,前往美術館的人可到展望台欣賞風景,而原本只想去展望台的人,也可以免費進入美術館。」如此相輔相成的組合,一方面增加美術館收入,另一方面則大幅提升民眾走進美術館的機會與意願,可說是相當成功的行銷方式。
森美術館的展覽向來以藝術、建築、設計為主軸,強調「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的理念,目前每年規畫三檔展覽,展覽的型態非常多元,包括群展、個展、針對不同區域/國家的展覽,涵括日本藝術家、西方藝術家、亞洲藝術家等。
至於展覽的決定要素,南條史生說:「我們總是必須依照資金、空間、時機這幾項條件來配置,並致力於循環策畫每一種類型的展覽,比如大型主題展後,接著一場個展,或許是日本藝術家個展,然後以區域為主題的展覽,比如印度藝術展,再接續另一檔國外藝術家個展,如此類推。」
關於美術館的營運,南條史生提到:「最困難之處在於:每個展覽都獨一無二,因此每次舉辦展覽時,所有一切就像從新開始,並不像工業生產那般,可以持續複製一個模型範本,這應該是美術館最具挑戰的困難點。」
以11月甫開幕的會田誠個展為例,南條史生不忌諱地表示,「展覽開展之後,部分觀眾一定會批評我們,因為他的許多作品太過於政治、個人或情色,但我們還是策畫了這樣的一場展覽,因為我們不害怕冒險。」
其實如此的態度,又可以回歸到方才對南條史生的提問,針對中國近幾年流行的私人美術館興建潮流,做為亞洲指標性的私立民營美術館,而身為這樣一座美術館的館長,南條史生認為,美術館應當維繫其最基本的核心價值:「必須要清楚體認到美術館的定義,很多時候美術館是想法與意見的交流平台,應當接納各項多元意見,這對所有美術館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美術館就是為了藝術與藝術家,不為其他,一定要了解這點,別將藝術與其他東西混為一談。當然,美術館有許多事務需要管理、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最重要的核心是『只為藝術』。」
回想起來,每趟東京行,必然造訪森美術館,而森美術館每一檔展覽的質與量,亦從沒讓人失望。在有限的資金與人力範圍內,森美術館踏實地把每一檔展覽做到完整、完善、完美,充分展現對藝術與藝術家的尊重態度,更懷抱著創新與冒險的勇氣。
森稔先生生前曾表示:「商業和小說本質上是一樣的,都需要想像力,而且直指人心。」同樣地,藝術也需要想像力,而藝術也賦予我們更多的想像力,森美術館儼然是一處想像力激盪的最佳場域。
原文網址: 專訪東京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 | ART.INVESTMENT | 雜誌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