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文章轉貼】日本木更津市的再生失敗案例

我今天才意外發現這點,之前完全不但沒意識到,而且也不懂為什麼木更津市提出通訊上班中心的策略,原來是因為次都心議題

 在太平洋戰爭中,因為設置了與軍方相關的設施,人口開始增加,發展成為軍都。在戰後的高度經濟成長期中,千葉縣的內房區域於京葉工業地帶發展的過程中,於市的臨海區域進行填海,將木更津港整備為工業港,於此一過程當中,隔鄰的君津市吸引了八幡製鐵所,以君津市鄰接的市南部為中心有許多製鐵所相關人員與其家族移入,人口顯著增加。以人口増加為契機,經濟活動開始活絡,以木更津站為中心,知名販賣店SOGO、大榮、西友等進駐,形成木更津商圈,發展為縣南部的商業都市。
進入昭和50年代後半後,千葉縣訂定了千葉新産業三角構想,木更津市被賦予上總智慧型工業園區構想的母都市地位(其他還包含君津市、袖浦市、富津市),將鎌足地區的丘陵地帶整備為研究開發據點,吸引民間為中心的研究機關。昭和60年代前半,為了緩和首都圈的大都市問題開始進行木更津業務核都市構想,因歷史上曾有木更津縣縣廳在此存在,且為縣南部的經濟中心,再加上上總智慧型工業園區構想等原因,故被賦予業務核都市的地位,做為此之一環東京灣橫斷道路建設也包含在計畫內。
當初建設東京灣橫斷道路的事業計畫,是寄望能透過與對岸的川崎市、橫濱市、東京等京濱地區之交通便捷化,使人的交流與物流更加頻繁,進而帶動經濟發展,並且也期望能夠增加住宅購入者與吸引企業進駐,但是實際開通後,其結果正好相反,並沒有出現當初預期的區域振興現象與經濟發展,反而使經濟活動陷入混亂。
期望能夠增加人口並促進産業發展的上總智慧型工業園區與新設住宅區無法銷售完畢,小型零售業者無法與都心業者競爭,顧客流失的狀況很顯著,商圈的吸引力下降,由商業中心都市降為準商業中心都市。
Agualine沒有併設鐵道而僅有道路,通行費又相當高,原本期待成為東京的新興住宅區的目標沒有實現,成為了京濱地區與縣南部間的通過點,造成了吸管效應。
除了上述吸管效應以外,泡沫經濟破滅導致日本國內景氣低迷,原本寄望東京灣橫斷道路完成後可以上昇的站前商店街地價,在1991年到達頂峰後便顯著下降,自1999年至2003年在東京圈中的地價下降率是第1名。此外,對於商業區域也有很大的影響,木更津SOGO與大榮等原本站前商店街中心的大型店舗陸續撤退,造成站前商店街集客力下降開始沒落,陸續出現關店的店鋪,此狀況也對地價造成影響。
目前的活動,於行政上主要是以平成10年議決的木更津市基本構想之產業發展以及國際交流為主要課題,以交通網的整備與物流的強化、僱用的確保與人口增加、市民生活的充實、經濟活動的活性化為目標,訂定實施基本計劃。此外,做為站前之中心建物的西口再開發大樓(Eins大樓〈アインスビル〉)於SOGO撤退後,將8層空樓層開設為以支援市民企業活動為目的之Chellenge Center(チャレンジセンター Let's木更津)以及具備情報通信環境的共同利用型Telework Center〈テレワークセンター〉,以地區活性化為目的進行活動,並於2004年4月以Aqua木更津為新名稱重新開幕。


根據木更津市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次都心發展到某一程度,與都心連接緊密時,造成的不會是使次都心繁榮,而是誘使產業與人口移出的衰敗
這對都會區規模小的台灣肯定會更加顯著,不必開通什麼偉大的直通道路,一條鐵路或公路就能迫使次都心降成居住區程度,使得次都心不是完全發展不起,就是與都心一體化;因此我們在高雄都會區內僅僅看到一個核區域,不會見到多核現象
而假使我們導入包含通訊上班技術的新型態辦公空間的大型次都心開發案,那麼理論上可以確保人口與產業的駐留,讓次都心更能站得住腳
因此下學期我建議可以嘗試往這個議題前進,類似「岡山次都心開發計畫」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