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文章轉貼】公民之聲:貓仔間變背包客棧(余國信) | 蘋果日報

公民之聲:貓仔間變背包客棧(余國信)

我是雲林農家子弟,念嘉義高工時走進台灣圖書室,認識了張宏榮醫師,他免費借我閱台灣文史書籍,影響我的環境意識。張醫師常說:「台灣這塊土地,是我們跟未來子孫借的。」之後我在嘉義經營獨立書店洪雅書房,當時認為可透過書店組織年輕人,一起為地方做事。
2009年我們發起搶救玉山旅社,那是早期做特種行業的「貓仔間」,當時很多人反對,說房子外觀醜、歷史不久、以前還做黑的,後來發現每個城市都有老旅社、老行業的建築,因行業別產生不一樣的空間結構。當時我們號召朋友協力修屋保存老房子原貌,改裝為背包客棧,最後市政府反而說玉山旅社是嘉義的榮耀。
政府太大,大到不能做小事,政府又太小,小到不能做大事。政府看起來像有在做事,做的事卻空有形體,缺乏實質內涵。我落腳嘉義後,14年前碰到「嘉義稅務出張所」計劃拆除改建市政大樓,稅務出張所為日治時代課徵稅務機構,歷經二次大戰、九二一大地震都沒倒,最後卻讓政府打著經濟發展、雲嘉地標等形式化的口號給毀了。 

讓老屋說城市故事

當時我們發起搶救運動,110個里長中有90個都執意開發,認為一旦改建為市政大樓,可帶來科技、建設及周邊土地翻漲,結果14年後不僅周邊土地沒漲,店還租不出去。農家子弟有農家人的熱情及固執,家庭教育告訴我們,在困苦中實在做,就有被看見的一天。但在搶救嘉義稅務出張所時,我們卻被抹黑成有政治目的,當時從氣憤中衍生的力量,感覺自己從局外人變成嘉義人。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一個雲林人要來搶救嘉義的古蹟及老房子,我覺得,為什麼大家會認為青年創業一定要回故鄉?台灣這麼小,還要分是哪裡人,那工作的地方算不算家呢?嘉義是我環境意識的啟蒙地,在這14年,我們發起搶救嘉義稅務出張所、郡役所、舊監、舊酒廠等,土地開發價值超過上千億。搶救成功案例不到1成,高達9成開發後,整個嘉義的經濟力並未起飛。
政府長年以都市更新為名進行土地炒作,代價就是舊建築、老房子不斷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用經濟效益來看,破壞一個建築要耗掉雙倍價格,對文化的傷害更是加倍,也影響人民的價值觀,塑造出速成價值跟文化。
城市不見得要拆光舊建物才叫有發展,嘉義市可以有小而美的城市競爭力及定位。老房子說出城市的故事,我們認為城市應該要有老建築群,透過交通建構文化廊道,然後推動嘉義小旅行,用單車或步行串起一棟棟老建築,形成嘉義的特色文化,其實嘉義比台南更有機會被看見。 

修復重現過往景貌

近期我們協力修復有71年歷史的街屋「二通672」,這棟日治時代做雨衣塑膠加工的「板仔厝」,地震沒倒、火災沒毀,我們從裡頭開始修復,想透過這棟建築讓過去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景貌能讓人看見。我們做的事短時間很難被理解,但每場運動都培育更多新生代,追求合理化沒有停止的一天。
特約記者何青衣採訪整理 
洪雅文化協會理事長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