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 Wen's Tea Talk: 年輕人並不是革命,只是更正上一代沒做好的事: "4am.tw"
'via Blog this'
年輕人並不是革命,只是更正上一代沒做好的事
3月18號,立法院被年輕人占據,雖然帶頭的是以社會系或政治系的學生為主,但後來響應的人,已經超越專長或領域,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為何走上街頭?原因可以歸類為幾點:
1.)對台灣的認同感:
排除服貿的經濟角度,服貿其實是有很濃厚的政治意味在。服貿可以看成中國對台灣的以商逼政的手段,目前抗爭的年輕人,有許多是源自於對中國的政治恐懼而抗爭。這些年輕人並沒有歷經過台灣早期的民主革命,但,他們更沒有歷經過更早期的反攻大陸以及大中國思想。
對這批年輕人來說,他們受到的教育剛好是台灣開始建立認同的時期,甚至是到了2000年後,網路的興盛,他們大量獲得更多的資訊,這些資訊複雜,需要大量的判斷,造就了年輕人有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只相信課本上寫的或是電視上說的。
這些人相信,台灣目前的制度是他們所認同的,台灣是我們的家,而這個家代表的是一個理念-民主與自由,隨著網路的開放,年輕人認知到中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環境,一個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民主法治,相較於台灣相對沒有文明的社會,我們不想被這種國家統治,所以我們要保護台灣。
2.)對政治的失望:
這一波年輕人多半出生在1980之後,當他們開始學習的時候,台灣已經是走向政治開放的階段。當他們在叛逆期或是在享受生活富裕的時候,台灣是政治鬥爭最混亂的時候。年輕人看到的是,一個以抹黑為選舉主流的方式,一個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政客,一個中飽私囊而毫無建樹的政府,當大家都知道修橋鋪路的工程都要有回饋金時,大家只希望把路鋪平把橋蓋好等,但這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這種政治要怎麼讓人對政府有信心?
政治沒有對錯,但很多事情是有的,當錯的事情不斷的被重複的時候,就是大家感到失望的時候了。過去年輕人以為政治就是骯髒可恥之事,他們不關心,他們冷漠,他們以為不碰政治,只要提升自己,總有路可以走,但他們意識到這是錯的,因為今天你不關心政治,明天你生活的一切將會讓別人掌控,而這個人,正是你的冷漠所眷養出來的。
3.)生活上的不明確感:
1980年後的年輕人,出來就業時已經度過了最好的時光,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做的事情並不會比過去的人少,但總是被嘲笑7分上大學或是草莓族。年輕人每天晚上10,12點下班,換來的是少少的薪水,他們望著像天一樣高的房價,儲蓄買房子似乎只是白日夢,別說房子,連一台車子都遙不可及,他們賺來的錢,只能買個智慧型手機,唱唱歌,吃個好一點的餐廳或是出國玩,享受著他們打拼換來的小確幸,卻又被上一代數落只知道享受,然而大部份的資源卻掌握在上一代手上,年輕人無法真正得到什麼。
4.)對上個世代的失望:
大部分年輕人都聽過上一代的訓誡,說他們以前一個手提箱跑了世界許多國家,為台灣賺進多少外匯,但依照現今這種狀況,年輕人要反問,那這些人為我們留下什麼?為什麼當我們出來工作的時候,上一代口袋滿滿,我們卻只有22k?;當其他國家都利用上一代的資源轉型的時候,我們的資源還是在上一代的手上,並且想繼續利用以前的思維賺錢,這個思維最大的特色,就是相當依賴中國,把中國當做天大救世主,卻從來不會改變自己,讓自己的變得更好,變得更有競爭力。
台灣的鋼鐵工業與汽車工業發展跟韓國差不多甚至更早,我們跟韓國一樣都有關稅保護,但當韓國現代和KIA成為全球前幾大汽車品牌的時候我們卻還在嬰兒階段,原因就是上一代並沒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而只是一味的賺眼前的錢而已。韓國留給他們下一代全球前幾名的品牌,讓他們下一代可以繼續打拼的時候,台灣留給我們什麼?
檢討
1.)政治:
服貿是一個警鐘,但他不是最後一個,就筆者看來,服貿是很前面很前面一個轉捩點,在我們還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將之擋住,也證明了年輕人的判斷力並不低落,我們的眼光比上一代高,上一代只看到眼前的錢,而年輕人則看到了未來的生活與國家。
我們體認到過去的兩黨政治都是以黨的思想來帶領國家,但國家是屬於人民的,雖然我們擁有民主,我們的民主卻不成熟。我們選擇某政黨,並不代表我們接受這個黨所有的一切,現今的體制並沒有這種機制來反映人民的心聲,但近年來的公民運動,已經開始讓上位者知道,我們只是授予你權力,我們也有權力拿回你的政權。年輕人開始參與政治,他們不受政黨的操控,他們的理想更偉大,不是人,不是黨,而是國家。
2.)經濟:
過去台灣搭上全球景氣的順風車,成就了一些企業,但這些企業卻並沒有在下一波轉變時提升自已,例如: 20年前從事代工的企業20年後仍然從事代工,他們的競爭力僅止於大量生產以及降低價錢,當然他們總是有辦法降低成本,台灣工資太高就轉往中國,中國工資太高就砍毛利,但之後呢?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則看到不同的角度,上一代做紡織,我們則做設計,設計出流行款式的衣服,賣更高的價錢;上一代做代工,我們則是做品牌,讓使用者再選擇一樣的產品時會以品牌做為考量;上一代在做製造的時候,我們則是做行銷,行銷包含了包裝與銷售,一樣的東西有了包裝與管道後所得到的價值就蓋過了成本上的考量,甚至願意增加成本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上一代在做硬體的時候,我們在做軟體與加值服務,上一代還在霧煞煞看不到的東西怎麼賺錢的時候,Google/Facebook已經成為世界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了。
總結:
路不是只有一條,但我們偏偏要選擇最危險的一條路?韓國在轉型過程中做得很優秀,同樣的起跑點,韓國知道要做品牌我們還在代工,也許這是因為我們對中國有語言文化優勢,所以我們自以為很快的可以找到出路,韓國知道自己沒有這種本錢所以他們選擇改變自己。
年輕人已經意識到這點了,筆者將近30歲,筆者周邊的一些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願意打拼,但很現實的,資源還是掌握在上一代手上,他們想要資金卻不像美國一樣輕易的籌到;他們需要更輕鬆的環境來達成他們的夢想時,現實卻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上一代開一個工廠可以輕易的向銀行貸款五百萬,租一間廠房一個月只要10萬,省吃儉用一個月只要花2000,但現在在台北租一個店面一個月就要十萬(別說為何不去南部,因為上一代把資源都挹注在台北,現實上在台北創業會比別處來的容易成功),更別提生活開銷了,去銀行貸款也沒有任何的本錢。
年輕人並不差,我們證明我們有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令人驚艷的產品,像是4am.tw充滿設計感的網站,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具有深度的音樂以及媲美日韓美的MV像是島嶼天光,但我們無法前進,我們的演藝圈被老前輩挾持,我們的電視節目永遠都只有談話,我們的科技業只會cost down,年輕人想出頭變的困難,我們遭受到的奚落卻沒有變少,我們充滿活力,我們有創意,我們熱血,我們有國際觀,我們善用網路,但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環境,我們要改變,我們不是革命,我們今天做的,只是要更正上一代沒有做好的事情而已。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