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社論】從大埔到南鐵:政府和市民如何雙贏

文章網址:從大埔到南鐵:政府和市民如何雙贏

因應鐵路地下化,台南鐵路東移新建火車站,工程期間將徵收四百多戶居民的土地和房舍,引起強烈反彈。居民組成「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最近北上向民進黨抗議,台北大學教授廖本全痛批台南市長賴清德若要強拆民舍,就是「大埔事件」的翻版。
無論是不是「大埔翻版」,此事都證明都更爭議不只文林苑、大埔或華光社區這幾件,而是全台各地發展過程都會遭遇的問題。僅就火車站而言,這些年因應鐵路高架化或地下化,你我身邊熟悉的火車站一座座變了模樣,大者如台中、台南、高雄都有「保留舊站、另建新站」計畫,集集線等小站則進行懷舊拉皮,「花東新火車站運動」三年來也整建了廿多座花東車站,在地方上都引起不同程度的討論。
這些車站改造目的不盡相同,有的為了改良動線、有的為了服務效能,有的為了觀光效益;相同的是,改造過程都嚴重缺乏民眾參與。以台南火車站為例,「反東移自救會」即指出,市政府與台鐵協調路線,卻沒跟四百多戶地主協商,僅以「符合公共利益」為由,便要求居民離開家園。
台灣人的社區營造能力,在這場「新車站/鐵路運動」中缺了席。廿年前,省長宋楚瑜曾想拆除八十歲的台中火車站,引來鐵道迷集結抗議,最後火車站被指定為國定古蹟。近來台中火車站再度面臨改造,舊站原地保留,未見文史工作者發聲可以理解;但新站牽動都市風貌,從競圖到動工,發聲質疑者多為議員,有的要求新站整合周邊打造新商圈、有的嫌站體僅兩層樓「商機不夠」,著眼都在商機。
要求車站帶動商機無可厚非,但車站改造不能將「商業開發」奉為唯一使命。以英國為例,倫敦聖派克拉車站與比鄰的國王十字車站的改造,是英國近年最成功的都市更新計畫,創造驚人效益。在改造百歲車站的構想剛成形時,倫敦市府便派學者專家進駐社區訪談居民,依此決定車站該不該及如何改造;社區居民也組成協會,來回與政府、設計團隊交涉溝通。協調過程衝突不斷、結果雖未必皆大歡喜,但社區力量的注入,卻使火車站獲得重生。
反觀被我政府視為典範的「花東新車站運動」,設計過程缺乏民眾參與。建築師認為只要把自然意象、文史資料放入設計圖,便是「融入地方特色」;政府拿著畫好的設計圖辦成果發表會,以為讓民眾品頭論足,就叫「公民參與」。
缺乏居民的深度記憶,老火車站欲「風華再現」,容易淪為虛假的懷舊商品。台灣一些號稱「原貌重現」的觀光車站,僅在外觀上「模仿」文獻,貌似復古卻與歷史記憶無關。因應高架化搬離原地轉型為「高雄願景館」的高雄舊火車站,抽離了居民生活,如今淪為蚊子館。未來,台南、台中保留的舊火車站,會不會也面臨相同的「願景」?
一九九○年代,紐約市政府計劃拆除一條廢棄高架鐵道「高線」,居民和文史工作者組成「高線之友」協會,向政府成功爭取保留鐵道。雙方化敵為友,攜手舉辦設計競圖。十多年後,「高線」集思廣益後重出江湖,鐵道上種滿植栽,鐵道轉型為公園;紐約人在此閒遊漫步或扮演假日農夫,找回對社區與鐵道的感情。
一般人總以為原貌保留才是「尊重歷史」,但從鐵道變身為公園的紐約「高線」,證明歷史是活在居民記憶中。傳統觀念認為高樓商場才能創造商機,但「高線」沒有拆掉蓋成商場,鐵道變身的公園刺激沿線文創產業興起,衍生的效益不低於商場。文化創意因融鑄了居民生命經驗與歷史智慧,價值更豐富。
聖派克拉車站或高線公園的改造,從構想到落實經歷逾十年時光,若在台灣必定被視為「沒效率」,無法化為官員的「政績」。台灣對待都市更新或鐵道資產,仍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一味追求開發、速度和績效,沒有傾聽民眾的耐心,沒有結合社區生活的發想。因此,車站只是車站、古蹟或公共建築,而不是民眾生活的一部份。
都市更新和車站改建,應該是一場成功的社區營造,從改建過程中提煉政府與社區的關係,也讓更新的都市更貼近居民的生活需求,才是雙贏之道。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大埔和南鐵的糾結才會有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