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文章轉貼】王榮文的華山經營術與文創未來式

原文網址:財訊雜誌
原本預計要連虧九年,卻在五年後的今年起便將開始轉虧為盈,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從政府手中接下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經營權以來,讓自己從出版老將成功變身文創先鋒,也讓全台掀起一股「華山熱」──各縣市紛紛打造類似華山的文創園區。



華山效應掀起文創熱
第二個五年將引進博物館

 
王榮文經營華山的模式是「展中有店、店中有展」,讓進來的人們可從眼、耳、鼻、舌、身的各種感動,立即化為動手掏錢消費,而且因為喜歡華山的氛圍而一來再來。他舉在華山開幕不久的話題書店「好樣」為例,這個結合餐飲、書冊、生活商品的地方,「不用賣書,第一個月就賺錢了!」顯示它的氣氛營造做得到位,靠著包場辦派對、外燴等業務而能獲利。
 
華山整體創造的產值一年約有十五億元之譜,包括王榮文的台灣文創發展公司(為經營華山而設)去年營收一·二億元,園區內店家總營收三·六億元,以及估計來華山辦展演的機構或企業所收取的門票、贊助和相關商品的衍生收入共約十億元。
 
取得十五年ROT(整建、營運、移轉)特許權的王榮文,在華山的第一個五年,全力發展文創產業中的會展演產業(會議、展覽、表演),他計畫在接下來的第二個五年開發博物館產業,並極力遊說國際藝術拍賣界知名的古物收藏家、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來華山設置常態的小型博物館。
 
王榮文如何看待五年來華山的成果、謗譽,以及華山對台灣發展文創的意義?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華山文創產業園區這五年來的經營樣貌,遭到「不夠文創」或「不夠產業」的兩極評價,你自己怎麼拿捏?
 
答:台灣現在最大的文創產業是什麼?鳳梨酥!它現在已經變成二、三百億元產值的議題。文創的定義可以有一百種,我們這五年來每天都在被挑戰這個──為什麼華山都是餐廳?餐廳是不是文創?它可以是、可以不是,鳳梨酥也如此,如果只是做鳳梨酥,那跟文創無關,但鳳梨酥在台灣已經發展成可以是觀光工廠,可以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如果把製造、加工、行銷⋯⋯所有過程都講究起來,這叫做「產業文化化」,是文創的一種,也比較容易做,因為它有科技、產業技術作為基礎,需要的是用文化來加值,賦予新的意義、故事。

另一種文創是「文化產業化」,例如把林懷民的舞蹈產業化,比較困難,但也應該做,對於藝術家的養成若要強求商品化,對藝術家是侮辱,所以文化產業化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由於華山園區是政府的土地,有公共性,所以我們必須照顧到不同的聲音或需求,不可能盡如人意,只要別把華山當作文創的全部,我想華山實踐的經驗對社會是有用的。

三指標檢驗經營成敗
文星、文化熱點與創投挖寶

 
問:是否一定需要商店和餐廳,才能支撐像華山這樣的園區?
 
答: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因為每個人腦中浮現的文創吸引力,都是要創造一個空間的氛圍,即使在國外也一樣,不可能沒有飲食這件事而有空間的氛圍。我年輕時代做出版,記憶最深的就是明星咖啡屋,先有經營者周夢蝶提供氛圍,雖然產值沒有多高,但它讓黃春明、白先勇這些文人坐一整天,把不同的文化人集中在一起,最後就會有產值,這也正是華山要扮演的功能。
 
我自己是用三個指標來檢驗華山的經營成敗,也用這三個指標與政府和社會溝通。第一個是有無文星匯聚。四月時華山會開一家Fab咖啡,裡面的主角是一台3D印表機,它會產生一個群聚效應,讓各種想要利用3D印表機的人,可能是設計界、電影導演⋯⋯,在這裡齊聚、交流,激發新的創意。這個構想源自日本的設計師,它能出現在華山,正是因為參與過華山活動的一位台灣建築師牽的線,所以能不能文星匯聚,要從事各種不同努力,包括好的展覽活動、好吃的餐廳等等。
 
第二個指標是成為文化觀光熱點。華山在做的是經營感動,使人感動就會變成觀光熱點。文化學者林谷芳提出三個感動──回憶的感動、驚豔的感動、朝聖或說氛圍的感動。例如不久前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帶著洛克斐勒家族第三代的David夫婦來逛華山,David的太太是紀錄片導演,她在好樣看書店、生活雜貨,她跟我說這裡的每樣東西她都想買,而徐旭東其實過去不大知道華山,也是第一次來,同樣很興奮,這就是驚豔的感動。
 
第三個還沒做到的、下階段的重要目標,就是讓華山成為創投尋找標的之處。因為這裡不只是文創園區,還是產業園區,所以如果只是純粹的藝術展,很難找到商業模式,台北提供這樣的地方還很多,不一定要來我們華山。我們現在的展覽有售票、贊助、周邊商品不一而足,由社會企業贊助展覽也是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商業機制或商業活動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