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是兩個兄弟般的城市。一為Portland二為Vancouver 這次的主題叫做《良好的骨架》。
作者在本套書裡面不斷強調一個健康城市的特徵:藉著改善大眾運輸以及降低對汽車的依賴,造就出令人欣羨的生活品質。
奧勒崗州波特蘭,很幸運的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做出了一項足以影響城市健康、城市吸引力的決策!“在高速公路上的野餐”,這是西方世界的市中心罕見的現象,波特蘭市中心生意盎然,1974年,波特蘭政府向聯邦政府表示,他將原本打算用以興建高速公路的資金拿來打造一套地區大眾運輸系統。接下來,他們更成立了「都會區域政府」,都會區域政府成立後為區域規劃出成長界線,藉此引導都市土地供給、減緩都市蔓延現象。
但是波特蘭也不是就這麼一帆風順,大眾運輸周遭缺乏大眾運輸導向的整體規劃,導致大多數的居民仍然持續開車,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口搭乘MAX輕軌或公車通勤,仍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口還是開車上班。而且MAX輕軌或公車路線並沒有把當地居民載到他們必須去的地方,造成開車人數無法下降。
波特蘭擁有良好的都市規劃骨幹,許多城市規劃專家都認為,要振興這類區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恢復並改善當初為這些地區注入活力的頻繁大眾運輸服務。
波特蘭鳥瞰圖
另一個城市是...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
這兩個城市原本都是隨著掏金熱而出現的新興城市,後來也都成長為北美洲西北岸的區域中心,擁有繁榮的港口、活絡的經濟活動,亦都打造了電車與城際運輸網,戰後的市郊蔓延面積也都比其他類似規模的北美城市小得多。
波特蘭成立了「都會區域政府」,溫哥華則成立「大溫哥華地區機構」(現名大溫哥華區域局Metro Vancouver),大溫哥華區域局在都會區規劃了運輸路網,並且將車站包圍在開發案中,和鄰里融為一體,不在只是獨立在鄰里之外的建築。
溫哥華最大的優勢在於真正的區域規劃,促成了溫哥華一致的願景。為了確立區域土地使用及運輸決策的基本架構,他們在1996年通過了「宜居區域策略計畫」做為區域發展藍圖,並且由二十二個自治市不斷的互相諮商、討論。
如今,溫哥華逐漸往高級化、歐洲都市化發展,不過也讓人覺得這樣的發展過於快速、過於奢華,興建天空列車的成本高於許多城市的負擔能力。
Vancouver Sky Train
所以...或許是介於波特蘭緩慢蛻變與溫哥華的超高度都市化之間才是宜居城市的發展速度吧!不知道,臺北市的蛻變速度在作者的眼中,是快是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