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讀書會】不開車︱在路上 book11|賓州,費城

這禮拜四,有機會可以到臺北大學三峽校區,所以順便就在三峽趁空擋時間把不開車,在路上的第十一本小書看完了。

這次,城市回到美國,賓州,費城。作者預測費城將會成為下一做偉大的城市!

歐巴馬在2009年曾經敘述了一段關於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你在市中心搭上一班列車,不必趕往機場,穿越航空站,沒有誤點,不必坐在跑道上等待,沒有行李遺失的問題,不必拖鞋接受安檢。想像看看,以超過一百英里的時速掠過一座座城鎮,只需走幾步路就可抵達公共運輸,到了下車的車站,距離你要去的地點也只有短短幾個街區。想想看,若能按此方法重建美國,會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費城,有個良好的骨幹,城市規劃師最先意識到昔日的城市結構具有珍貴價值,可以加以翻新並縉紳化。他認為,與其大量興建毫無特色的公共住宅,他反倒提倡「二手屋計畫」(Used House Program),將翻修過後的連棟房屋變為專供窮人居住的平價住宅。

賓州另一個優勢,便是擁有東南運輸局,它是唯一自己擁有區域鐵路系統的機構,擁有完整統一的所有權,這點極為獨特,但問題是,他們缺乏經營這套系統的能力,大眾運輸的經營,如果不在乎乘客需求、沒有行銷、沒有營運,大眾運輸就漸漸的不受歡迎了。但所幸,除了戰後興建的市郊之外,幾乎所有人都住在電車、公車或鐵路站的步行範圍內。換句話說,由於長期以來鐵路為中心的成長,費城大部份地區早已是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結果。

另一件事情在美國頗為嚴重,膚色在大眾運輸當中扮演的角色!世界上的許多城市內,階級、人種、宗教與族群都可能是影響民眾如何選擇交通方式的重大因素。不過也所幸,大眾運輸也提供了挑戰的公共空間,若我們都開車,我們就沒有交流的機會了,但有大眾運輸,只要大家培養了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或許這些問題就能逐漸的被解決,城市也就能逐漸的復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