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轉貼】誰殺了城市風景? 建築師搶救騎樓

誰殺了城市風景? 建築師搶救騎樓

其實我沒有很喜歡騎樓...XD
網路上流傳一個故事:一位網友在內湖科技園區行走,突然下起大雨,找不到地方避雨,淋得滿身狼狽。這才發現,過去供台灣人避雨的騎樓,在內湖這塊新開發的區域,竟然消失了!
隨都市法規與住宅觀念的改變,陪伴台灣人逾一世紀的騎樓風景,正逐漸消失。有鑑於此,建築師潘冀在新設計的「仁愛建國都市更新案」中「搶救騎樓」,說服住戶在地面層打造騎樓,並邀商店進駐。他表示,希望藉此鼓勵開發商、建築師恢復台灣騎樓傳統。

騎樓是台灣獨特的城市風景,更是塑造多元包容的重要空間。
記者陳宛茜/攝影

該案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上,地上廿六層、地下五層,地面層設有長五十二公尺的騎樓。不遠處就是豪宅「帝寶」,如城堡般把住戶隔離於街道之外。

潘冀指出,近年完成的都更案極少設計騎樓,改由綠化、挑空的「開放空間」取代。這些開放空間多採隔離式規畫,比方用綠樹圍籬、入口設警衛,令民眾不敢親近,「開放」淪為虛名。

騎樓消失也與法規修訂有關。早年建商設置騎樓可增加建築高度,新一波都更法令中,「開放空間」同樣可獲容積獎勵增加高度。建築師楊天闓指出,以台北為例,騎樓寬度限制三點六四公尺,開放空間寬度卻可達六公尺。換言之,設開放空間可爭取比設騎樓更大的獎勵。

深植於台灣人心中的「豪宅印象」,加速騎樓的消失。潘冀表示,六公尺的開放空間把住宅與人行道隔開,像護城河般;當民眾有了既定的豪宅印象,建商為迎合消費者,也多朝此設計,消滅了騎樓。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