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線】劉致昕:革命二部曲──荷蘭的WikiCity
【最新上線】劉致昕:革命二部曲──荷蘭的WikiCity
作者: 劉致昕
關鍵字: WikiCity 阿姆斯特丹 城鎮規劃 公民參與
經過了滿是街頭運動的2013,以下這段話,你可能會覺得荒謬、翻好幾次白眼:
有一座城市,政府聽人民的聲音、連流浪漢也不「放過」。他們的人民用Wikipedia的方式參與城市願景決策,他們的官員,檢討並承認自己其實完成不了民眾的期待,決定「下放」政府內所有官員,革自己的命。
不是童話,這是阿姆斯特丹的故事。
花了近十年的時間,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利用Wikipedia的方式,尋找2040年城市該變成什麼模樣,還依此為自己開了藥方,展開轉型。
●革命首部曲:聽人民說故事,大玩「WikiCity」
今年九月我拜訪阿姆斯特丹,見了這場轉型的領路人:都市規劃部副部長赫莫爾(Zef Hemel)。
從2004年起,赫莫爾就以Wikipedia的概念設計了WikiCity計劃,嘗試著讓人民接龍說故事,找出市民們對阿姆斯特丹的想像。
活動從他的分享開始,參與民眾們一小節、一小節的下去,不同利益團體對不同議題的想像,有如拼圖般一片一片拼起2040年城市的模樣。從第一次的活動開始,赫莫爾口中那十分鐘的故事,慢慢的累積,最終成了一段四個半小時的「未來小說」。
超過千人的「創作」就像Wikipedia一樣,靠著群眾智慧累積而成。
下一步,市政府邀請二十個在地藝術家,把各故事化作一個展場,展覽期間還有二十九個民間團體輪番上陣,說自己的故事、舉辦主題活動,其中甚至包括了遊民主辦的節目。這項展覽共吸引了十四萬人參與,故事在十四萬人口中繼續傳送着。
第二步,耗時八年的 WikiCity運動集聚了千人的智慧,四個半小時的故事化作二十個想像後送進了議院。「沒有人敢反對,沒有人敢站在人民的另一邊,」赫莫爾笑着說,於是這份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在跨黨派的支持下有了法律效力、成為官方手願景。
第三步,市政府邀請十位阿姆斯特丹的建築師,依此擬定十個發展策略,化作政策目標,一步步實現它。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說八年故事?
「我們很清楚地知道,現代的政策制訂應該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溝通!」赫莫爾說。
過去的阿姆斯特丹跟我們熟悉的政府一般,制訂公共政策、開發項目時,由專家、官員帶頭,「以前我們制定政策講求效率,但是我們忘了效益,」赫莫爾說。
●現代公共政策制訂,80%是溝通!
效益比效率重要,是因為一味求快的發展如今不但顯得不夠實際,更容易引起衝突。
原因一,開發飽和。擁有兩百五十萬人的阿姆斯特丹,平均海拔高度低於海平面的自然條件讓它的開發空間有限。但在二戰後,包括阿姆斯特丹本身及周圍新的六個衛星城鎮都發展快速,再加上每年八百萬的遊客量,城市早已擁擠不堪。
原因二,多元組成。阿姆斯特丹的人口組成來自一百七十國,且國際化趨勢還在進行,包含了太多種文化,不同需求越來越難一次滿足。
正因如此,沒有與人民足夠的溝通就無法找到符合需求的政策方案,又因為可發展空間有限,環保因素、所有權、都市更新等複雜因素都會成為地雷,拖垮規劃不完備的方案,與其求快,不如找到最符合民意的選項,避開衝突、減少資源浪費,有民意的背書,政府也鬆一口氣。
看看那從招標至今還在纏訟的美麗灣案,快要十年了,美麗不再的杉原灣、開張不了的飯店、一去不回的自然資源和業者的資金。省去了溝通的時間,換來了什麼樣的效益?
不只是消極的意義,溝通還有積極的效果。「純粹由專家領導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赫莫爾確定地說,「新科技讓群眾智慧成為政府最大的資產,」他舉例,自己坐在辦公室想,絕對說不出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阿姆斯特丹故事,他認真地對我解釋為什麼流浪漢是他眼中的城市專家,整個城市哪棟大樓設計比較好、哪裡有治安問題、哪裡坐著最舒服的,流浪漢全都知道。
●溝通,讓流浪漢也變市府軍師
有了新科技,政府和人民溝通有了更多可能,能不能讓更多的人民成為政府的軍師,直接影響到城市治理的競爭力。
從阿姆斯特丹的經驗中,赫莫爾特別提醒政府必須丟掉過去所有框架,換上新的思考,例如:應該從小眾開始對話,不分立場、不排除任何人,聚焦未來的可能性、不談現有利益分配,放下政府的架子、不談權利、不談錢,保持群眾的熱情與好奇心,不用PPT、不長篇大論,讓在場所有人都能參與等。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結合網路運用、加深公民參與的WikiCity得到了國際城鎮規劃協會的肯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他們更加深信「80%是溝通」的原則。
「但是這都還不夠,」 赫莫爾說完,神色近乎表現出遺憾,「我們其實需要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
原來,當WikiCity的成果進入真正執行階段時,他們才發現整個政府的團隊不足以實現人民們的期待。 如果說WikiCity是第一部曲,人民替政府找到政策方向,現在的第二部曲,就是要靠著人民,革政府的命。
低下頭,赫莫爾喝了口水,「我們需要的是態度和方法上的改變,」他說。
他們開始「下放」自己。
●革命二部曲:下放官員,態度重建
從今年九月開始,整個阿姆斯特丹市府團隊以八到十人為單位「下放」到各個角落。未來半年,每一個公務員都必須盡可能的與社區民眾對話,找到社區民眾想解決的問題、政策需求。期末,八到十個人的團隊不只是必須提出解方,連「實現」的方法、過程都要寫進報告,做不到?那就直接了當的說出來這政府有什麼病,解決不了人民的問題。「每個人都知道政府官僚,我想知道的是,難道真的改不了?」
害怕公務員再被框架綁住,只照表操課,赫莫爾不給任何規則,只要能找到問題、提出解方,都算是成功。
如此激烈的變動,問他的目標是什麼?想達到什麼?
他卻又提起Wikipedia,阿姆斯特丹市府與人民的溝通「是沒有終點的,」赫莫爾表示,政府必須搭起對話平台,長期的透過人民聲音修正自己,實驗性質的作法是為了在網路時代找到政府的新定位。
「我們把80%的力氣都放在溝通上,這是一種宣誓,」採訪最後,赫莫爾道出最終目標,「不管是老百姓還是投資者,他們會知道阿姆斯特丹值得相信,值得共事,長久以來我們將得到更多的人才、資金,」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國,用充分溝通來確定開發方案背後的永續;也靠著溝通,追求靈活、彈性的治理,讓小國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在世界舞台上繼續活躍。
姿態放到最低、強調溝通的政府,原來瞄準的是國際競爭中的高目標。同樣身處仰賴貿易為生的小國,阿姆斯特丹政府的故事與戰略思維,台灣絕不該忽視。
(作者為Financial Times 助理記者,此文為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劃採訪所得內容,作者同意以獨立評論特派員身分撰稿)
'via Blog this'
【最新上線】劉致昕:革命二部曲──荷蘭的WikiCity
作者: 劉致昕
關鍵字: WikiCity 阿姆斯特丹 城鎮規劃 公民參與
有一座城市,政府聽人民的聲音、連流浪漢也不「放過」。他們的人民用Wikipedia的方式參與城市願景決策,他們的官員,檢討並承認自己其實完成不了民眾的期待,決定「下放」政府內所有官員,革自己的命。
不是童話,這是阿姆斯特丹的故事。
花了近十年的時間,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利用Wikipedia的方式,尋找2040年城市該變成什麼模樣,還依此為自己開了藥方,展開轉型。
●革命首部曲:聽人民說故事,大玩「WikiCity」
今年九月我拜訪阿姆斯特丹,見了這場轉型的領路人:都市規劃部副部長赫莫爾(Zef Hemel)。
從2004年起,赫莫爾就以Wikipedia的概念設計了WikiCity計劃,嘗試著讓人民接龍說故事,找出市民們對阿姆斯特丹的想像。
活動從他的分享開始,參與民眾們一小節、一小節的下去,不同利益團體對不同議題的想像,有如拼圖般一片一片拼起2040年城市的模樣。從第一次的活動開始,赫莫爾口中那十分鐘的故事,慢慢的累積,最終成了一段四個半小時的「未來小說」。
超過千人的「創作」就像Wikipedia一樣,靠著群眾智慧累積而成。
下一步,市政府邀請二十個在地藝術家,把各故事化作一個展場,展覽期間還有二十九個民間團體輪番上陣,說自己的故事、舉辦主題活動,其中甚至包括了遊民主辦的節目。這項展覽共吸引了十四萬人參與,故事在十四萬人口中繼續傳送着。
第二步,耗時八年的 WikiCity運動集聚了千人的智慧,四個半小時的故事化作二十個想像後送進了議院。「沒有人敢反對,沒有人敢站在人民的另一邊,」赫莫爾笑着說,於是這份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在跨黨派的支持下有了法律效力、成為官方手願景。
第三步,市政府邀請十位阿姆斯特丹的建築師,依此擬定十個發展策略,化作政策目標,一步步實現它。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說八年故事?
「我們很清楚地知道,現代的政策制訂應該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溝通!」赫莫爾說。
過去的阿姆斯特丹跟我們熟悉的政府一般,制訂公共政策、開發項目時,由專家、官員帶頭,「以前我們制定政策講求效率,但是我們忘了效益,」赫莫爾說。
●現代公共政策制訂,80%是溝通!
效益比效率重要,是因為一味求快的發展如今不但顯得不夠實際,更容易引起衝突。
原因一,開發飽和。擁有兩百五十萬人的阿姆斯特丹,平均海拔高度低於海平面的自然條件讓它的開發空間有限。但在二戰後,包括阿姆斯特丹本身及周圍新的六個衛星城鎮都發展快速,再加上每年八百萬的遊客量,城市早已擁擠不堪。
原因二,多元組成。阿姆斯特丹的人口組成來自一百七十國,且國際化趨勢還在進行,包含了太多種文化,不同需求越來越難一次滿足。
正因如此,沒有與人民足夠的溝通就無法找到符合需求的政策方案,又因為可發展空間有限,環保因素、所有權、都市更新等複雜因素都會成為地雷,拖垮規劃不完備的方案,與其求快,不如找到最符合民意的選項,避開衝突、減少資源浪費,有民意的背書,政府也鬆一口氣。
看看那從招標至今還在纏訟的美麗灣案,快要十年了,美麗不再的杉原灣、開張不了的飯店、一去不回的自然資源和業者的資金。省去了溝通的時間,換來了什麼樣的效益?
不只是消極的意義,溝通還有積極的效果。「純粹由專家領導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赫莫爾確定地說,「新科技讓群眾智慧成為政府最大的資產,」他舉例,自己坐在辦公室想,絕對說不出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阿姆斯特丹故事,他認真地對我解釋為什麼流浪漢是他眼中的城市專家,整個城市哪棟大樓設計比較好、哪裡有治安問題、哪裡坐著最舒服的,流浪漢全都知道。
●溝通,讓流浪漢也變市府軍師
有了新科技,政府和人民溝通有了更多可能,能不能讓更多的人民成為政府的軍師,直接影響到城市治理的競爭力。
從阿姆斯特丹的經驗中,赫莫爾特別提醒政府必須丟掉過去所有框架,換上新的思考,例如:應該從小眾開始對話,不分立場、不排除任何人,聚焦未來的可能性、不談現有利益分配,放下政府的架子、不談權利、不談錢,保持群眾的熱情與好奇心,不用PPT、不長篇大論,讓在場所有人都能參與等。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結合網路運用、加深公民參與的WikiCity得到了國際城鎮規劃協會的肯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他們更加深信「80%是溝通」的原則。
「但是這都還不夠,」 赫莫爾說完,神色近乎表現出遺憾,「我們其實需要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
原來,當WikiCity的成果進入真正執行階段時,他們才發現整個政府的團隊不足以實現人民們的期待。 如果說WikiCity是第一部曲,人民替政府找到政策方向,現在的第二部曲,就是要靠著人民,革政府的命。
低下頭,赫莫爾喝了口水,「我們需要的是態度和方法上的改變,」他說。
他們開始「下放」自己。
●革命二部曲:下放官員,態度重建
從今年九月開始,整個阿姆斯特丹市府團隊以八到十人為單位「下放」到各個角落。未來半年,每一個公務員都必須盡可能的與社區民眾對話,找到社區民眾想解決的問題、政策需求。期末,八到十個人的團隊不只是必須提出解方,連「實現」的方法、過程都要寫進報告,做不到?那就直接了當的說出來這政府有什麼病,解決不了人民的問題。「每個人都知道政府官僚,我想知道的是,難道真的改不了?」
害怕公務員再被框架綁住,只照表操課,赫莫爾不給任何規則,只要能找到問題、提出解方,都算是成功。
如此激烈的變動,問他的目標是什麼?想達到什麼?
他卻又提起Wikipedia,阿姆斯特丹市府與人民的溝通「是沒有終點的,」赫莫爾表示,政府必須搭起對話平台,長期的透過人民聲音修正自己,實驗性質的作法是為了在網路時代找到政府的新定位。
「我們把80%的力氣都放在溝通上,這是一種宣誓,」採訪最後,赫莫爾道出最終目標,「不管是老百姓還是投資者,他們會知道阿姆斯特丹值得相信,值得共事,長久以來我們將得到更多的人才、資金,」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國,用充分溝通來確定開發方案背後的永續;也靠著溝通,追求靈活、彈性的治理,讓小國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在世界舞台上繼續活躍。
姿態放到最低、強調溝通的政府,原來瞄準的是國際競爭中的高目標。同樣身處仰賴貿易為生的小國,阿姆斯特丹政府的故事與戰略思維,台灣絕不該忽視。
(作者為Financial Times 助理記者,此文為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劃採訪所得內容,作者同意以獨立評論特派員身分撰稿)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