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指出,人口結構高齡化已成為全球的趨勢,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在2009年為10.63%,估計台灣將在2017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政府將結合少子化後的閒置學校及公共空間,依照學區範圍規範「學齡者」和「高齡者」共享的複合式學園。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員范瑟珍表示,其目的除了消去年齡歧視及世代間衝突外,最主要的還是打造高齡者的「可接近性」終身學習環境,現在已有多間學校為因應未來高齡者的活動力及社會參與開始建造無障礙空間。
此外經建會規劃建立「高齡者的人力資源中心」,未來高齡者多屬具有專業經驗的高教育程度者,設立「高齡者人力資源中心」,不但可以做為專業傳承的智庫,同時活絡人力再運用,讓具有專業知識的老人可以重回職場。
且台灣也將參考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所成立的全國「志工人才庫」,以整合各類志工服務組織,善用志工服務人力。除了可充實高齡者的生活目標外,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多的社會參與機會。
而建構適合高齡者的智慧型永續居住及打造高齡者休閒參與的環境也是未來政府規劃的目標,將利用都市及住宅更新設計,以滿足高齡者不同健康程度的需求,以提供更安全的家庭生活及休閒參與的環境。
期望將提升高齡者的健康狀態及享有自主獨立的良好生活品質,以減少對醫療照護的福利資源的依賴,讓高齡者能提升自我價值感、營造尊嚴,自我實現的生活。
最後范瑟珍表示,這個課題應是需要社會大眾關注的,10年後人口老化速度將會加快,此時才做規劃打算就將為時已晚。
蔡小希的胡思亂想:
最近在動腦筋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正在老化,而我們是否能夠提出相對應的社會福利給老年人口又同時兼顧幼年人口?是否有相關的產業需要發展?是否有相關的教育需要往下傳承?
因為我覺得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人口減少問題,並不是靠著延後退休年齡就解決了,一句延後退休年齡,讓多少期待著退休生活的勞工心碎?發展老人住宅的同時,我們是否具備相對應的營造、通用設計以及社會同理心?都市計畫下,各種住宅區,裡面住著各式各樣的人,是不是所有的住宅區都要發展成老人住宅?在台北市土地使用管制下,住宅區裡面除了精神病院不能經營之外,醫療事業是可以經營的,這和我們想像中的老年醫療、老年照護相關理念是相同的嗎?生活醫學產業、雲端醫療技術、智慧建築、智慧社區等等執行機制是不是都有想過了?
看到經建會提出來的規劃,我覺得很不安替勞工覺得辛苦,到底我們要工作到什麼時候?我們的勞保退休基金都快要發不出來了,那退休之後還要貢獻出工作經驗、志工服務,替產業打造高齡智庫?
規劃者的腦袋永遠在思考著社會、經濟、生態等等議題,這些都重要,但似乎還沒有一個理性規劃的解答出現...或許,是我google的不夠,思考的不夠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