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文章轉貼】「我不想當奴才!」當真?

「我不想當奴才!」當真?



昨天上課前三十分鐘,有位大葉大學設計系的同學來辦公室找我。他是一個對翻轉教育極有熱忱的學生,專程來台北邀請我去大葉對同學演講。我對這位同學的熱忱很感動,卻也因為演講時程已經排滿而無法答應,內心覺得很難過。
後來去上課,在下課前我問班上同學一個問題:「大家畢業後想當奴才嗎?不想的舉手~」班上六七十位同學通通都舉手。很好,有志氣!如果這群台灣最優秀的學生只想當奴才的話,我們這些老師愧對台灣的納稅人。
但話說回來,什麼是奴才?要怎樣才能不當人家的奴才呢?
一個薪水極低、工作辛勞的服務生,他每天神采奕奕的上班,立志要讓每位被他服務的客人都充滿笑容。
這是個奴才?還是非奴才?
一個薪水極高、工作輕鬆的經理人,每天上班沒有熱忱,只想找機會偷看股市、整天摸魚等下班。
這是個奴才?還是非奴才?
我覺得前者不是奴才,後者才是奴才。
奴才的定義與否,看的不該是薪水、職位的高低。薪水、職位再高,在上面總還有其他主管或客戶,還是得仰人鼻息。真正決定一個人奴才與否,應該是:「你是否是自己的主人?」
什麼叫做當自己的主人?簡單的說,就是做這工作是為了自己的理念、理想而作,而不是只為了老闆給的那些薪水、職位做事。一個只為了薪水、職位工作的人,對自我價值的評定,完全都是由老闆決定的。這樣的人,自然會淪落為老闆的奴才。
如果不想當老闆的奴才,想當自己的主人,那自己的心中就必須有另一套評定自我價值的標準。對於自己價值的評斷,是取決於自己的理念、理想、夢想的實踐程度多高。一旦有這樣的價值標準,你今天在哪個職位、在誰之下被誰管,那都不重要了。你在這個位子工作,是為了實踐自己的某個理念、某個理想、或是某個夢想。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主管、老闆,其實是在幫你實踐理念、理想、夢想的幫手!奴才?你說誰還會是誰的奴才呢?
是奴才與否、是自己的主人與否,其實取決的是,你有沒有自己的理念、理想、夢想?一個沒有中心思想的人,薪水職位再高,終究也是某個職位更高的人的奴才罷了!你不想當奴才,那你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理念、理想、夢想。很可惜的是,很多年輕人並沒有去探索這一塊,以至於最後變成奴才。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SA 3.0
說要有理念、理想、夢想,聽起來好像很高調、很困難。理念、理想、夢想哪是那麼容易就形成的?沒錯!這是要花很多年去探索、追尋的。如果一個人的理念、理想、夢想是隨口就可以決定的話,那也太廉價了。可是毫無頭緒的要花很多年去想,該怎麼想啊?總不能空等捷運的時候,就在那邊苦思夢想是什麼?這樣想破頭也想不出來啊~
一個能讓自己努力奮鬥多年的理念、理想、夢想,能讓感動身邊的人跟你一起努力的,往往都有很關鍵的一個元素:「利他性」。如果一個人的理念、理想、夢想都沒有利他性,純粹都只考慮自己的成就,這樣是很難讓自己持續的努力奮鬥下去的。你也不會願意做任何自己利益的犧牲,因為你想成就的就是自己啊!想成就自己的人,怎麼可能願意做任何有損自己的犧牲?如果你不願意做任何犧牲,你又如何感動別人跟你一起努力成就大事?
人會老、會累,只為自己的成就努力的人,總有一天會覺得疲累而不想再拼了。一個只想成就自己的人,因為他想成就的是自己,而當自己覺得累了、夠了的時候,他也沒有什麼動機再拼下去了。
但是一個為了利他而努力的人不一樣,當他累了的時候,他還是想到他想要利益的眾生,所以他還會繼續努力的拼下去。他也會為了自己的理念、理想、夢想去做某種犧牲,也因此才有機會感動更多人一起跟他合作,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的人生多有意思!
不想當奴才,大家都會說。但是真的有當真嗎?說實話,其實當奴才也滿快樂的,不用去想自己來到這世上的天命是什麼,也不用去煩惱自己該做什麼。反正老闆自然會交代做事情,照著做就好,薪水月底自然進帳。不像當老闆的每天還要擔心公司怎麼成長、薪水發不發的出去,光想就累!當奴才其實不用勞心,又有老闆罩著生活所需,其實很快樂啊!你確定你真的不想當人家奴才嗎?
如果你真的很有志氣,真的不想當人家的奴才,真的想當自己的主人,那就要開始你的雞婆人生。多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去尋找自己的理念、理想、夢想。這遠比去參加各式各樣的專業課程、訓練來的重要。一個沒有自己中心思想的人,一輩子都只會成為別人實踐理想的工具,變成別人的奴才。只有在你自己有想要完成的理想跟夢想時,你才會真的變成自己的主人。
昨天那位大葉的同學,我覺得他非常棒。這麼年輕就有自己的理念,而且為了自己的理念會願意付諸實踐。我相信他以後一定能成就大事。念台大,以後還是可能成為奴才;不念台大,未來也會有出色人生。
你真的不想當奴才?真的想當自己的主人?那就趕快開始形塑自己雞婆利他的理念、理想、跟夢想啊!
文章來源:葉丙成的臉書
Photo Credit:  Charles Hoffman  CC BY SA 2.0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