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文章轉貼】「人人有頭路」之企業進化論


小希的胡說八道:
當我們政府在兩兆雙星的時候,
瑞典政府放手讓Nokia倒閉,
或許,是我們的血液裡本來就少了一些冒險的基因,
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們都說,要認真念書,以後才有穩定的工作,
因為,在這個鬼島上面,
每一件事情都要透過考試、透過成績,你才能取得一張門票。
還記得一個電腦公司的廣告嗎?
他沒人罩,但是他有很多張證照...
這就是這個鬼島要看的...有很多考試的成績單,表示你價值連城
沒有說這樣不好,只是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上,心量差很多!
其他人看得是整體國家國民的生活、就業,但我們只看到誰考得比較好,拿比較多薪水。
這很可惜,就像我們處理電價一樣,對於企業瘋狂補貼,對於百姓瘋狂漲價,
有一種...劫貧濟富的感覺,電價帶動通貨膨脹,老百姓的薪水沒有漲,
錢變得越來越小,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苦,
但通貨膨脹最後的受益者,卻是大企業、政府!
我不相信聰明的政府看不到這些問題,
只是我們的政府有沒有魄力和決心要解決這些問題,
至少到現在還沒有看到有魄力和決心的人出現...
所以,至少從自己做起,作一個改變社會的人吧!
Now is the future! 現在決定未來,你想要一個怎麼樣的未來呢?

原文網址:http://blog.xuite.net/betty.eric/scandinavia/63113371

今年六月中旬,Saab 汽車正式宣布被 NEVS (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 AB) 收購 [1],這家知名的車廠歷經三年半的救亡圖存,輾轉從美國 GM 手上轉到荷蘭 Spyker 再落入 NEVS,整個過程比 Volvo 還曲折坎坷。在這歷程裡頭,有幾家中國汽車廠對 Saab 有濃厚興趣,但 GM 擔心技術專利會落入中國汽車產業手中,堅持反對而無法成交。Saab 的新東家 NEVS,是由瑞典籍中國商人蔣大龍和日本風險資金一起成立的公司 [2],蔣大龍從位在山東的「國能電力公司」起家,雖說 NEVS 的控股公司 NME 註冊在英屬維京群島,蔣大龍又已經是瑞典公民,中國色彩相對不明顯;但廣義地來說,瑞典的這兩家汽車廠也算是都落入中國人的手裡了。

比之 Volvo,Saab 這個品牌才真正是瑞典汽車的代表。Saab 源自於「Svenska AeroplanAktiebolaget」(瑞典飛機有限公司) 的字首,目前的 Saab Automobile AB 在 1989 才脫離 Saab-Scania 集團獨立經營。Saab 也是唯一擁有瑞典皇家認證(Royal Warrant Holder)的汽車,這個品牌和瑞典有很深的牽絆。1999年 Ford 入主 Volvo,2000 年GM 買了 Saab,盡管兩家公司都換了老美來當老闆,基本上對車廠經營沒有太大影響。一直到了2008年金融風暴,這兩家汽車廠也開始風雨飄搖,Ford 和 GM 四處求援,分別對外表態要賣掉這兩家汽車廠。在初期,瑞典政府對兩家公司的求援一視同仁,但後續的過程中的支持和力度,則有顯著的不同。

2008年底,瑞典政府對 Volvo 和 Saab 提供了總共21億歐元的緊急貸款,並且明確表明策略:絕不會介入經營這兩家汽車廠,政府支持的目的在於保住員工的工作,並期望兩家汽車廠能趁機走向開發綠能汽車的道路 [3]。事實證明,Ford 和 GM 在求售的過程中所採取不一樣的策略,直接影響了瑞典政府後來對他們支持的態度。Ford 在兜售 Volvo 的過程當中,清楚表明只是要更換經營權,在轉換期不影響員工的就業權益,新東家也應該繼續在瑞典的業務和生產線。因此,在 Ford 找到中國吉利之後,瑞典政府表示支持和樂見 Volvo 和中國吉利的購併案,也全力協助經營權的轉換 [4][5]

相反地,GM 則是急於脫手求現,不惜以申請破產為最後底線,並宣稱最遲在 2009年年底前關掉 Saab 工廠。瑞典政府對 GM 的態度感到非常不滿,儘管 Saab 工廠所在地Trollhattan 的居民非常希望政府可以出手買下這個汽車廠,瑞典的商業部長 Maud Olofsson 仍公開宣布:「我們對於 GM 非常不滿,但是我們不能用納稅人的錢去冒險」[6],「除非 Saab 的新東家能保證把生產線留在瑞典,並且創造就業機會,否則政府不會花稅金相救」[7]。2010年,GM總算找到了荷蘭的跑車公司 Spyker 買下 Saab,但 Saab 的噩夢尚未清醒。Spyker 對 Saab 的經營毫無起色,政府也袖手旁觀。2011年四月 Saab 工廠開始缺料停工,到六月已經發不出薪水。Spyker 騎驢找馬,終於在今年年中讓 Saab 易手 ENVS。這個過程當中,儘管「瑞典國家債務辦公室」(SNDO)其實是 Saab 最大的債權人之一,瑞典政府的態度就是觀望而不插手。

大多數人對於社會主義國家,多有國營企業吃大鍋飯的刻板印象。建立大型的國營企業有助於社會主義政府控制財富以及勞動力分配,也對於實施國家計畫經濟有絕大的幫助,但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低落。做為典型的社會福利國家,瑞典卻常年名列世界競爭力排行前五名,是因為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揚棄計畫經濟,反倒採取了自由的市場經濟路線。瑞典的經濟政策,若只挑一項最重要的來說,那就是全民就業(Full Employment)。只要能促進全民就業的就是好企業;反之,如果不能創造就業,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年收益對政府來說都不太重要。當企業遇到困境的時候,政府首先想到的是保障員工的就業問題,至於企業是否能持續經營?就看自己的造化了。Saab 的問題對瑞典政府來說,支付4000名瑞典員工的失業津貼和生活補助,絕對比用高額的稅金拯救企業還便宜得多。何況,如果企業重整的策略是以精簡人事、海外製造為先,那麼拿納稅人的錢拯救企業,再讓企業砍掉納稅人(員工),這算盤怎麼打都不划算。

瑞典政府在今年提交歐盟的「2012年瑞典國家改革計畫」[8] 裡頭,用了38頁的篇幅描述瑞典政府因應目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施政綱領(Page 15-52),其中足足有17頁都在說明如何促進全民就業,用了7頁寫教育和技職訓練,對於支持企業的方針只寫了8頁,剩下的6頁留給了環境永續的問題。這份文件一開頭就說明衡量這個改革計畫的兩項目標:(1) 避免失業變成為常態,(2) 強化經濟以促進弱勢團體的財務狀況和社會福利(Page 4)。在促進全民就業的策略上,瑞典政府著重於促進就業機會的公平性,降低可勞動力被市場排除的問題。在行動上則是以促進婦女、新移民以及青年就業為先,再強化職場上勞動條件的安全性,以降低國民因病因傷而減損勞動力。2012年瑞典的失業率在 7.8 %,瑞典政府期望在 2016 年把失業率降到 5.2%。當然,要有足夠的企業和工作才能降低失業率。這個改革計畫也明確說明了瑞典政府因應世界經濟危機以及來自 Globalization 的挑戰。瑞典政府的策略有下列幾項:
  1. 瑞典必須是個研發導向的國家,出口商品必須要有高知識成分和價值。政府除了提出研發經費減稅方案之外,並以國家的風險資金鼓勵企業研發,這個政策不分產業別,尤其偏重在中小型企業。
  2. 要增強本土企業體質,唯一法門就是開放外國企業在瑞典市場上競爭,自由貿易才能促進瑞典企業的競爭力,並且讓消費者直接受惠。
  3. 政府的角色在於提供足夠的資金、公平競爭的市場、充分的企業經營平台...等,瑞典政府不應干預市場運作或是介入企業的經營。

簡言之,瑞典政府的思路就是:開放市場競爭有助於增強本土企業體質,一但本土企業有了競爭力,人民就業就有保障。相反的,如果政府介入和支持特定產業,就破壞了這個套路,對於資本家有短期利益,對國家卻沒多大好處。骨子裡,瑞典政府的思維是把企業經營當成工具,全民就業才是目的。萬一企業無法適應競爭,面臨經營困境,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員工福利,其次才是企業價值。

同在北歐圈子裡,芬蘭政府的企業策略也相仿。Nokia 這個曾經被當作芬蘭最佳典範的公司,在 APPLE、三星的市場威脅下,市場競爭力極劇衰退,面臨強大經營壓力。從2010年至今,Nokia 已經在全球各地陸續砍掉 40000名員工。芬蘭政府對於注資 Nokia 的呼聲相應不理,芬蘭總理 Jyrki Katainen 公開說明政府不可能購買股票來幫助 Nokia,他說:「這不甘我們的事。政府盡力發展芬蘭成為一個公司可以安心經營的國家,但是用這樣的方法(直接投資)幫助企業不是我們該做的事」[9]。芬蘭產業界也普遍認為 Nokia 釋出大量 RD 人才正是其他中小型 IT 企業成長的契機。今年春天,Nokia 宣布資遣芬蘭 Salo 工廠員工 3700 名。為了降低失業對 Salo 地區的衝擊,芬蘭沒有要 Nokia 學習台灣那個該當拿諾貝爾獎的「無薪假」政策,而是拿3億歐元的經費出來鼓勵其他企業趁不景氣,吸納像 Nokia 這樣的企業釋出的 RD 人員,在紓解失業壓力的同時,促進芬蘭中小企業的研發升級 [10]

過去幾年間,金融風暴機加上歐債衝擊都是和國際化息息相關,國際化勢不可擋,類似的衝擊未來就還會再發生。台灣政府的一連串政策(或是口號),大的如2008年準備拿四千億救 DRAM 產業,小到前些日子經濟部長公開要大家買 HTC 手機,台灣的產業策略和瑞典以及芬蘭大異其趣,台灣政府著重在指導和干預個別產業的生存,而不是創造一個良好而公平的經濟環境。在二、三十年前科技產業萌芽之初,國家的力量或許有其必要,但是當科技進步瞬息萬變,沒人抓得準下一個明星產業的時候,繼續套用計畫經濟的思維就很難讓產業汰舊換新了。尤其是國家舉債度日已久,資源窘迫之時,把所有資源集中到兩兆雙星,其他產業自然缺乏動力。把納稅人的稅金壓寶在少數菁英產業或企業身上,這真的是顧及全民的福祉,還是只有資本家的利益?

天下雜誌411期專文【政府該救DRAM產業嗎?】[11] 的最後一段寫道:『在這場[DRAM]保衛戰的背後,政府應進一步思考的,是該如何徹底改造台灣[DRAM]業積弱的體質。除了製造效率的競爭力之外,台灣[DRAM]業更需要建立自主研發技術,才能讓[DRAM]產業免於「錢坑產業」的危機。』這裡,若把[DRAM]四個字換成[智慧型手機]、[LCD面板]、[生物科技]、[太陽能光電]... 是否正概括了台灣產業的普遍現象?而瑞典和芬蘭政府的策略也許正好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可參考的解答。



參考資料:
  1.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8423709
  2. http://www.eeo.com.cn/2012/0615/228246.shtml
  3. http://www.thecarconnection.com/news/1016573_volvo-saab-to-be-rescued-by-swedish-government
  4. http://www.carsuk.net/volvo-gets-a-lifeline-from-the-swedish-government/
  5. http://www.thelocal.se/26772/20100521/
  6. http://www.nytimes.com/2009/03/23/world/europe/23saab.html?pagewanted=all
  7.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9/dec2009/saab-d18.shtml
  8. http://ec.europa.eu/europe2020/pdf/nd/nrp2012_sweden_en.pdf
  9. http://www.wired.com/business/2012/06/finnish-government-hangs-up-on-nokia/
  10. http://www.hs.fi/english/article/Government+has+limited+options+in+mitigating+impact+of+Nokia+cuts/1329104318786
  11.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2095&pag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