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非都市計畫技師說】各式各樣的計畫by Ann


‎[有感]
昨天隨同學長去訪談某鄉長,鄉長憤慨激昂的說著哪裡哪裡應該發展觀光,哪裡哪裡總是被中央忽視,哪裡哪裡縣政府都不重視,說到大建設就一整個慷慨激昂,明明自己也知道管理、治理的重要,但說到治理的層面倒是避重就輕的厲害。
又,這幾天都在整理區域計畫的案例分析,最大的心得是:果然是天下報告一大抄。分明正推動的是「縣市」區域計畫,但是上從營建署,下到縣市政府,所有人的案例分析全部來源都一樣,全部都是從營建署國土計畫的案例分析裡抄來的,不是日本「國土計畫」就是荷蘭「國土計畫」,再不然就是奧瑞岡「州」的成長管理。這種尺度的案例放在跨縣市區域計畫或者國土計畫還情有可原,但為何連縣市區域計畫都還在用同樣的東西當案例?以上述國土計畫尺度的邏輯做為借鑑,長出來的縣市區域計畫怎麼看怎麼怪,夾在都市計劃與跨縣市區域計畫之間頗有疊床架屋之感。
第三,縣市區域計畫著實是個令人困惑的玩意兒。有學長認為這不過是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換湯不換藥的新版成果,有學長認為區域計畫因為不直接涉及土地變更,所以不和民眾直接相關,是以民眾參與並不特別重要。最微妙的是,營建署的研究報告裡再三強調民眾參與於縣市區域計畫中的重要性,然而顯然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在操作手冊裡這個部份再度被避重就輕的只用幾句「需要召開說明會」之類的就帶過去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是我們被限定了只能做這些那些,還是我們自己決定了只能做這些那些?
最後,對於到底什麼才是必須在區域計畫裡被「計畫」,我依然困惑。我們談敏感地限制發展、我們談新設都市計畫、我們談災害、談交通(開馬路)、談觀光建設,但最根本最根本的,「人」在哪呢?城市依然缺乏大眾運輸、缺乏人行道、缺乏單車道、缺乏公園、缺乏綠帶系統,地方性的零售業仍然不斷的被財團排擠、農田裡仍然不斷的長出無法控制的住宅和工廠,自家內部的品質或許提升很多,走出家門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激發靈感、美感或者令人感到放鬆的環境,我們只能不斷的自費尋找很有品味的咖啡館或者百貨,卻不能在繳納稅金建造的公共空間裡得到滿足,這些議題又該丟到哪裡去呢?都市計畫範疇太小辦不到(出了都市計畫範圍就管不到了),跨縣市區域計畫太大也無法顧及,而縣市區域計畫自以為很偉大的依然著眼在大建設上,這個計畫體系裡似乎看不到一丁點身而為人的尊嚴…?還是我忽略了什麼?
我並不悲觀,需要的不是拍拍或加油,我只是困惑…一定還能多做點什麼的,只是我還沒看清楚,一定是這樣。
讓我如此困惑的導火線除了案例分析的矛盾之外,還因為被交代了要做區域計畫宣導簡報,而我研究了快一個月,還是抓不太到重點…
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想,計畫與民眾的關係,除了法理上的解釋之外,規劃單位對該計畫的定位與定義才是更重要的一環吧。換句話說,如果規劃單位覺得很重要,那麼民眾參與無論如何都會被納入。我們不提供多國語系的諮詢櫃檯、沒有密集的到各鄉鎮巡迴說明、從來也不問青少年的意見、不提供透明的決策過程,說明會辦的再多場,最終如果依然流於形式也就不令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