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文章轉貼】鐵道新風貌,城市向前行

鐵道新風貌,城市向前行: "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


台北是全台最早實施規劃鐵路地下化的都市地區,於1983年7月正式啟動「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工程前三期(台北車站、松山專案、萬板專案)已竣工完成,第四期「南港專案」目前則以分期分段完成各主要工程,預計2009年底始可完成。在此四期工程中,總共新建台北、松山、南港、萬華、板橋5座鐵路地下化車站,同時也重新建構出首都城市新的流動空間網絡。

基於永續生態環境發展觀點與整體都市永續發展尺度,以進行檢視台北市鐵路地下化整體發展歷程,亦發現以下幾點缺失,此有助於作為高雄市鐵路地下化未來發展之借鏡與警惕。

1.地下化後的台北車站因採取高架快速道路取代原有平面鐵路空間,使得高架橋下方呈現無風狀態,也造成汽機車排熱排廢累積不易散去,加上高架橋上方形成風廊,汽機車排熱排廢亦隨著兩側導風環境漫入市區,進而導致都市熱島效應日趨嚴重。

2.鐵路地下化前的交通動線繁雜及其事故發生頻繁,待鐵路地下化完工後,平面及高架橋的設立雖改善了先前交通動線與擁擠問題,但因車流量大且超過路口負荷容量,以致於造成路口嚴重阻塞,加上路口的轉向複雜,更使得主線車流及轉向車流相互干擾,影響行車速度,進而也阻隔行人及地區交通動線。因此,鐵路地下化後的台北車站交通問題,並不如預期能有效獲得改善及紓解。

3.在鐵路地下化之前,南北兩地區因車站的阻隔而造成都市發展失衡,待鐵路地下化後,因大眾運輸網絡未完成整合,使得南北地區資源無法有效進行縫補動作,因此仍存在地區發展失衡現象。

4.鐵路地下化後所衍生的相關問題,亦於後續北市府所推動台北車站特定區再發展計畫中一一浮現,其中亦顯示都市環境綠化空間的不足。


有鑑於此,未來高雄市鐵路地下化計畫的實行除了遵循永續生態環境發展為建設主軸外,應將台北市鐵路地下化歷程作為借鏡,以避免發生對都市生活環境及空間造成負面影響,對於鐵路地下化後的周邊地區亦需考量在地自然人文特色,以融入於當地景觀環境營造,強化在地風貌,進而提升整體環境品質及生活機能。鐵路地下化計畫為大尺度都市工程建設,所涉及與影響的層面相當廣闊,不應僅侷限於傳統思維中的工程,而是需要相關執行單位的參與及合作,也因此市府當局意識到鐵路地下化計畫對高雄市整體都市的重要性及前瞻性,便於短時間內成立鐵路地下化專案小組,以建立良好的對內、對外溝通窗口,鼓勵市民一同參與,發揮城市治理的核心精神及價值,希冀透過各執行單位的互助合作及市民們的熱情參與,讓高雄市邁向嶄新的未來。
幾個可以研究的問題
1.一個公共建設所能帶領周邊地區更新的效應到底多大?如何去衡量?
2.都市環境綠化空間不足,是否僅能透過都市設計、都市公園綠地的方式來增加?

我所想到的答案是...
我們可以估算公共建設可能帶領周邊地區更新的價值,但什麼時候、期程如何?我無法回答,因為,台灣是一個私權為大的地方,5%的反對戶,就會造成周邊地區更新的困難,而整個都市更新計畫就因為這5%而無法落實。

綠化空間不足,這是事實!但我們忽略了各別建築基地能夠綠化的面積計算,然後,我們也還沒有認真的計算過。我們也想要計算各個小社區應該減碳多少、保水多少,但這樣的計畫,其實一個小街廓大概就需要五六百萬的經費,如果,我們都不把這些基礎資料建立起來,我們該如何提出都市發展政策呢?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