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法會】桃園廣願.大悲觀音祈福法會

說實在話,我還滿喜歡參加法會的。
今天的法會是以大悲懺為主題,因為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主角當然是觀世音菩薩。

喜歡參加法會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平常在家裡面,很少有機會可以有人帶著唱頌這些好聽的經文,我們自己在家裡面開著youtube聽感覺也怪怪的,所以,參加法會的好處就是有很多人跟著我一起,一起誦經,一起壯膽,一起提升,真的很不賴。

我對於好聽的經文定義很簡單,就是不要太花俏,不要太七拎匡啷的那種梵唄即可,我比較喜歡男眾法師沈穩內斂的梵唄聲,像聲樂一般的唱頌,我則是敬而遠之。

在網路上查了一下大悲懺的緣由,也分享給大家。

資料來源:香光莊嚴

〈大悲咒〉與《大悲懺》,二者系出同源,皆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從千光王靜住如來處聽聞,在補陀落迦山為大眾宣說的神咒;《大悲懺》則是知禮大師(960-1028 年)所制定的懺儀。

知禮大師,北宋高僧,天台宗第十七祖。俗姓金,十五歲受具足戒,又稱法智大師、四明尊者。曾修《大悲懺》三載,燃三指供佛。世壽為69 歲,戒臘則是54 年。著作有《修懺要旨》、《別理隨緣二十問》、《十不二門指要鈔》、《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四明十義書》、《天台教與起信論融會章》等。

因大悲咒的功德及持誦流行,於是出現大悲懺法。知禮大師以〈大悲咒〉為核心,擷取《大悲心陀羅尼經》部分經文,及引用《摩訶止觀》中「非行非坐三昧」制定一部事理並重的懺儀,是為《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法》)。涵蓋了十種的程序和儀式: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讚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懺悔;十、修觀行。

明末清初的讀體律師,字見月(1600-1679),將知禮大師的版本加以簡化,廢除十科分類,重新加以組織,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大悲懺儀》)。之後,寂暹法師在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新整理編輯新的版本,成為現今通行的懺本。

知禮大師初創的《大悲懺》具「事儀」、「理觀」二者,依法誦持是以21 天為一個懺期。明、清時期,讀體和寂暹的刪改重纂,將天台重大特色「理觀」給刪除了,只剩「事儀」部分,法會時間約二個小時。《大悲懺》簡化後,因為能適應不同根器、不同需要的人,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各種法益,成為各寺院的重要法會之一。

我超感謝明、清兩代的法師把原本複雜的版本加以簡化的!讓法會縮短至兩小時,半天就能結束,結束之後還能夠來個佛前大供,大家一起用午齋,個人覺得很適合現代人忙碌的步調,而且從懺文裡面,就能得知祖師大德的大悲願心,帶著我們體會過去生所做的事情,理解我們為何有現在,更種下一個解脫的種子。

在法會當中,也能體會福報、定力的重要性,感謝自己能夠遇到這麼多的師兄弟,除了把我從臺北載到桃園之外,也和我一起禮懺,如果沒有平日累積的福德資量,這時候我大概只能徒步走去精舍吧~~~~

另外的福報則是參加法會的福報,一場法會除了主法、維那、悅眾法師之外,還有許多心燈、大寮、司儀、音響等等很多人共同成就的,這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鬆掉,法會就很難順利的進行,如果福報不具足,就會遇到突然有事不能來、突然颳風下雨出不來、拜到一半腰酸背痛拜不下去,我還遇到拜到一半暈倒的...然後就無法繼續參加,可見兩小時的福報也是福報啊!

另外,定力是一定要的,不然大概會受不了短短三十頁的大悲懺會誦兩小時,定力也代表某種程度的願力,只有發自內心,至誠懇切的參與法會,才會有足夠的攝受力,去影響週邊的人、事、物。

所以,下次也要來好好的參與一場法會吧!這樣才有機會和各式各樣的人結緣、和自己的冤親債主解冤釋結呀!不然,啥時才有機會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