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文章轉貼】節能減碳? 為什麼不減災?


銘傳大學建築系  王价巨

我在美國工作時,因為減災整備工作一直很難以量化,也難以看到具體成效,為了因應民意機關預算的爭取,單位提出了兩個計畫:一個是災後應變重建的經濟估算,另一個則是因應全球暖化的議題,以碳排放為對象的估算。
經濟部分以發生地區的災前災後進行境況模擬與資源投入加以比較;災害和排碳量關聯性則是藉由既有投入機具、動員人員旅次、來往距離、維生需求、空間破壞的生命週期估算...等等計算,再依據該地點影響範圍原先的平均量計算。因為這是內部報告,也有資深長官覺得納入的項目、討論範圍和納入的數據還不夠全面,因此一直沒有審核通過,所以也沒有確切的發布報告。但是我認為所設定的概念、邏輯和方法論部分是有根據且可行的。
根據該評估,討論災害的應變和重建:
一次一般規模的住宅火警,大約是一個受影響範圍0.5-1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社區型的水災,大約會耗費該社區3-5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泥流(還不到土石流的程度),平均耗費受影響範圍10-15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中大型化學工廠的火災及爆炸,平均耗費受影響範圍20-25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龍捲風,大約是受影響範圍30-60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阪神大地震或加州北嶺地震,大約是受影響範圍100-120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卡翠納颶風,大約是受影響範圍150-200年的總排碳量;
一次車諾比核子事件,已達受影響範圍800-1000年總排碳量,還無法結案。
相反的,一次一個月的旱災,可減少該地區至少5-10年的總排碳量。
如果旱災持續越久,連帶工業都受到影響,減碳量更是倍數成長!!

再以經濟面的結果來看,一美元的減災整備經費,可以減少至少42美元的應變重建支出。因應大規模災害更為可觀,面對大規模災害,一美元甚至可以發揮達680美元的效果。

既然大家都知道也認同減災整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為什麼很多政府不願意推動?除了沒有英雄外,這還必須從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談起。
減災整備的成本是內部化的,人為了生存會自己尋找出路,自己會願意投入相對的資本來尋求生存的機會,不管是修繕或是能力提升,利用的都是內部流動的小規模資本,外部人員難以經手,也就無利可圖。但是,應變重建就不同了,尤其是重建,需要大量的經費和工程,相對的也帶入大量的外部資源及經費,讓經手的單位和人員都有了「轉化」的「機會」。
與其一直談節能減碳,從減災著手;與其一直談縮減開支,考量減災的效益;如果要避免貪污舞弊,把減災工作認真做好更是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