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文章轉貼】城市的邊界與崩壞 | This Big City 城事

城市的邊界與崩壞 | This Big City 城事:
cities without boarders


city-border
本文其他語言版本: 英語西班牙語
據說羅慕路斯與雷穆斯當初為古羅馬奠基時,就是先劃出城市疆界,他們使用重犁,壓下高草劃定邊界,若是要保留空間供道路出入,也使用重犁劃出空間,英文裡的「portal」(門/入口)即源於拉丁文的「portare」(犁),入口與邊界也從此建立共生關係。
雖然這條邊界僅具象徵意涵,羅馬四周也很快築起磚造城牆,若回顧歷史,許多人或許覺得這只是種抽象儀式,不過在此變化動盪時刻,你我生活週遭也難再維持秩序。
無論是城市或國界,有時由自然地貌形成實體疆界,但多數邊界仍屬抽象,導致維護成本極高、效能低落,也因為官僚程序而相當麻煩,導致邊界區隔功能經常失靈,徒增效能與產能障礙。隨著全球化興起,科技讓距離變得相對渺小,有形疆界未來將成為過去式。
美國與墨西哥邊界往來頻繁程度高居世界之冠,美國政府在2012年斥資173億美元,用於移民、海關與邊界管控;歐盟已採用簡化策略,為公民移除內部邊界,雖然人員跨越邊界仍是各國政府共同頭痛問題,網路卻已用前所未見的方式,跨越疆界、串連人民。
自由工作者在美國與日俱增,約三分之一人口不再從事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研究顯示,這可能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網路戰不斷增加,例如電腦病毒即造成伊朗一座核電廠癱瘓,顯示實體邊界已不足以保護國家或分隔人民。
此事對未來城市有何意涵?城市又該如何因應?
城市實體入口已從圍牆之間的幹道,轉變為公路網及鐵路網,有些還包括機場,城市邊界也隨著演變,未來城市若能加入「串連節點」的架構,即可獲益,繞過邊界及國家,直接連結利益節點,城市若具備前瞻思維,就有更多機會勝出,讓思維與人員流動更快、更簡單,進而大幅提高產能。
如今城市居民首度超越鄉村,我們更有絕佳機會善用城市產能,若不需維護實體邊界,節省經費運用於發展未來城市的紋理,重點包括高密度、多功能空間以及相互連結,此外,投資可再生能源與創新糧源也能提高城市自主。
另一方面,城市更得領先趨勢,包括週遭世界變得抽象,例如科學家他日若研發出人員瞬間移動的方式,世界各地城市就得準備面對下一階段的入口演進,並思考邊界持續崩解的意涵。
作者:Trevor Sudano(《城事》夥伴網站「未來開普敦」成員)
照片來源:kla4067Wonderlane


'via Blo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