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天,不用加班,有幸能夠去台中一趟,
參加了一場社會影響力評估工作坊,我覺得非常值得!
對我來說,社會企業,這四個字是非常陌生的,
由於我的學習背景是都市計畫、台大城鄉,
加上工作經驗多為土地開發、都市設計、更新等等空間相關領域,
社會問題,對我來說就只是新聞的一小段,
嚴重的,可能是頭版頭條,比較不嚴重的,可能只是皺皺眉頭就過去了。
所以,我帶著一種,“不然來去看看他們在做些什麼”的心態,
什麼都沒準備就過去參加了工作坊。
沒想到,在工作坊的一開始,洪社長竟然要大家自我介紹,
不介紹還好,介紹完了不得了,
原來我身邊坐著都是一大堆對社會問題充滿熱誠、憤慨、急欲解決社會問題的有為青年們,
我突然覺得我好渺小啊!
對我來說,我自己賺錢都要不夠用了,怎會有人這麼滿腔熱血的在關心這些社會議題?!
不過,上面的問題,在經過三個小時的工作坊之後,
我感覺獲得了一些些的解答,
原來,社會企業,是在社會與企業這個光譜中間,試圖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賺錢的同時,也能解決社會的問題,或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能有一些收入。
這其實很像是都市計畫所說的永續發展,
在社會、經濟與環境三者之間,找到一個發展的平衡,
以使得我們的城市能夠永續的發展下去,
而不至於朝著某一個方面發展而損害了另一方面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不會把我們這一代的問題遺留給下一代。
這次工作坊的主要講者是高永興老師,
高老師具有非常豐富的社工經驗,並且擁有許多基金會的經驗,
在工作坊的第一階段,高老師介紹了一些如何衡量社會影響力的方法,
但其實這些方法論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實在是有太多的評量工具,
我實在沒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把這些資訊都消耗完畢,
但很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手邊的工作坊手冊,讓人可以回來把這些訊息再溫習一下。
我覺得,台灣的社會企業有太多種不同面向與服務對象,
並不是每個社會企業都能適用這些評量工具,或是量化指標的,
但是,我覺得這些評量工具與量化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且重要的,
因為投資人可以透過社會企業所呈現的評量結果與量化指標,
來決定是否加碼投資,或是該給予什麼樣的協助。
就像是我們平常在做捐款一樣,
看到某個基金會的小朋友因為我們的捐款,
而寫封信給我,讓我知道他過得更好、更開心的時候,
我就會願意把下一個年度捐款的額度預留一份給他,
甚至,在有額外能力的時候,會先想到他。
工作坊的第二段,我覺得高老師講得非常的精采,
或許是因為有比較多案例分析、國內外社會企業的介紹的關係吧,
讓我可以更容易的理解到,原來這些都是社會企業!
而且社會企業竟然都可以做得這麼好,並不輸給一般的企業。
以布農基金會、同禮部落為例,
他們在經營休閒農業、生態觀光的同時,
不僅能讓部落環境得以保存,也能讓原住民能夠在自己的原鄉有一份工作,
不僅解決了環境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經濟和社會的問題。
最後,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是高老師提示,社會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二字
原本的社會問題,用原本的方式來看待,大概沒有什麼太好的解決方法,
但是換個角度、用創新的方式來看待,就可以有另一種雙贏甚至三贏的結果。
一點小小的心得分享,
最後,雖然社會企業對我來說仍然很陌生,
但我知道這個社會,會因為這些社會企業的存在而更美好。 Cheers!
參加了一場社會影響力評估工作坊,我覺得非常值得!
對我來說,社會企業,這四個字是非常陌生的,
由於我的學習背景是都市計畫、台大城鄉,
加上工作經驗多為土地開發、都市設計、更新等等空間相關領域,
社會問題,對我來說就只是新聞的一小段,
嚴重的,可能是頭版頭條,比較不嚴重的,可能只是皺皺眉頭就過去了。
所以,我帶著一種,“不然來去看看他們在做些什麼”的心態,
什麼都沒準備就過去參加了工作坊。
沒想到,在工作坊的一開始,洪社長竟然要大家自我介紹,
不介紹還好,介紹完了不得了,
原來我身邊坐著都是一大堆對社會問題充滿熱誠、憤慨、急欲解決社會問題的有為青年們,
我突然覺得我好渺小啊!
對我來說,我自己賺錢都要不夠用了,怎會有人這麼滿腔熱血的在關心這些社會議題?!
不過,上面的問題,在經過三個小時的工作坊之後,
我感覺獲得了一些些的解答,
原來,社會企業,是在社會與企業這個光譜中間,試圖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賺錢的同時,也能解決社會的問題,或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能有一些收入。
這其實很像是都市計畫所說的永續發展,
在社會、經濟與環境三者之間,找到一個發展的平衡,
以使得我們的城市能夠永續的發展下去,
而不至於朝著某一個方面發展而損害了另一方面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不會把我們這一代的問題遺留給下一代。
這次工作坊的主要講者是高永興老師,
高老師具有非常豐富的社工經驗,並且擁有許多基金會的經驗,
在工作坊的第一階段,高老師介紹了一些如何衡量社會影響力的方法,
但其實這些方法論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實在是有太多的評量工具,
我實在沒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把這些資訊都消耗完畢,
但很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手邊的工作坊手冊,讓人可以回來把這些訊息再溫習一下。
我覺得,台灣的社會企業有太多種不同面向與服務對象,
並不是每個社會企業都能適用這些評量工具,或是量化指標的,
但是,我覺得這些評量工具與量化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且重要的,
因為投資人可以透過社會企業所呈現的評量結果與量化指標,
來決定是否加碼投資,或是該給予什麼樣的協助。
就像是我們平常在做捐款一樣,
看到某個基金會的小朋友因為我們的捐款,
而寫封信給我,讓我知道他過得更好、更開心的時候,
我就會願意把下一個年度捐款的額度預留一份給他,
甚至,在有額外能力的時候,會先想到他。
工作坊的第二段,我覺得高老師講得非常的精采,
或許是因為有比較多案例分析、國內外社會企業的介紹的關係吧,
讓我可以更容易的理解到,原來這些都是社會企業!
而且社會企業竟然都可以做得這麼好,並不輸給一般的企業。
以布農基金會、同禮部落為例,
他們在經營休閒農業、生態觀光的同時,
不僅能讓部落環境得以保存,也能讓原住民能夠在自己的原鄉有一份工作,
不僅解決了環境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經濟和社會的問題。
最後,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是高老師提示,社會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二字
原本的社會問題,用原本的方式來看待,大概沒有什麼太好的解決方法,
但是換個角度、用創新的方式來看待,就可以有另一種雙贏甚至三贏的結果。
一點小小的心得分享,
最後,雖然社會企業對我來說仍然很陌生,
但我知道這個社會,會因為這些社會企業的存在而更美好。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