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文章轉貼】喜歡在 Facebook 上貼出孩子的照片嗎?帶來的影響可能不只是洩漏隱私這麼簡單 - 最棒app

原文網址:喜歡在 Facebook 上貼出孩子的照片嗎?帶來的影響可能不只是洩漏隱私這麼簡單 - 最棒app:

在這社群當道的時代,大家都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工作全都放到網路上面與大家分享。我們樂於向朋友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希望獲得大家的讚來得到認同。於是,我們開始揭露越來越多的東西,包括我們的家人、甚至,我們的孩子。

儘管透過網路社群讓我們可以藉由更簡單的方式和遠方的親朋好友聯繫,以更快速的方式傳遞訊息,但是 Amy Webb(作家、未來學家、企業家)卻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擔憂,在一次看到朋友的貼文後,她有了一些想法並發表「We Post Nothing About Our Daughter Online」一文,說道『我依稀記得有一則 Facebook 貼文,那是我朋友5歲的女兒凱特(假名),她穿著一件黃色的比基尼站在家門口,門牌號碼卻很清晰地就在她身後的門上。照片標題寫著 「勞工節假期,我們要去海邊囉!」,下頭有著超過 50 個的讚以及一些留言,甚至包含一些凱特母親不熟的朋友。除了這張這片之外,Facebook 上還有 114 張關於凱特的照片,包含剛出生的模樣、給家中狗狗的親吻、在鞦韆上玩耍......,也有一些在浴缸中洗澡以及穿著媽媽粉紅蕾絲胸罩的害羞時刻。』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童年是如此地稍縱即逝,我們都盡可能地想要記錄孩子的成長,並和朋友們分享。但是,這些做法卻可能對孩子造成無法想像的影響,尤其是日前 Facebook 再度更新了它的隱私條款後,其中寫道「我們會對你曾被 tag 的照片中,透過掃描以及比較的技術,在可能有你的照片中建議朋友 tag 你。」

也就是說,每當父母上傳一張孩子的照片,就會幫助 Facebook 在他的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做某種程度的結合。Facebook 的演算法將會透過孩子與周遭人物的互動以及貼文回應,藉此分析出他的人際關係網,了解誰是親密好友、誰是陌生友人,甚至在一段時間後,產生出「他」的人際小圈子。聽起來很神奇?的確,即便我們沒有刻意的去組織自己的人際關係圖,但在社群網站上的互動、留言、照片......等等,卻在無形之間讓許多關係不言而喻。而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朋友,你的想法絕對跟大多數的人一樣:去看他的 Facebook。

對於這種現象, Amy Webb 說道「在眾多的網路平台中,Facebook 還只是其中一個網站而已。每一個在 YouTube、部落格上的更新,都讓凱特離她未來匿名的可能性越來越遠。這樣的情形對於凱特的未來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尤其對於她的青春期階段更是。更極端的來說,如果凱特的母親曾寫下了一些她的壞脾氣、壞習慣,搞不好對於申請好大學都可能會有影響。因為我們都知道,教授有時甚至會從 Facebook 或是一些網站中來了解你這個人,並且作為他們決定的依據之一。」

社群網站對我們的影響如此巨大,許多人的個性、長相都在上面被揭露地一覽無遺。在這樣的基礎下,搭配著越來越進步的技術,我們以往在許多電影、科幻小說裡見到的即時臉部辨識也越來越有機會在現實中發生。

Amy Webb 補充表示可能還有一些潛在的問題會在孩子長大時不斷地出現。現今,許多五花八門的應用、網站、穿戴裝置都依據臉部辨識來運作,普及的生物辨識技術也開始蓬勃發展。在 2011 年,有個駭客組織做出了一個 app,他可以讓你掃描臉部並且迅速顯示你的名字還有基本的個人訊息。除此之外,已經有許多開發者為 Google Glass 做出了臉部辨識的 API (即使 Google 已經禁止任何臉部辨識的 app,但卻很難禁止透過非官方所取得的應用。尤其這種即時取得個人資訊的功能,所產生的價值更是相當龐大)。

這樣聽下來有點驚悚,你可能會想說:
難道我們就不該貼出任何關於我們的資訊或照片嗎?

其實許多人也知道,我們很難也無可避免地需要透過這些網站、平台來豐富我們的生活、紀錄重要時刻。有時候在這樣的世代之下,這樣的揭露並不是件壞事,甚至,可能還得需要透過這樣子的方式,才能讓更多人來認識你。

因此,Amy Webb 在她女兒出生前,與丈夫選擇了這麼一個方法:決定不在網路上貼出任何關於她們女兒的照片與訊息。取而代之的是,創建了一個數位信用基金(digital trust fund)。在決定孩子的名字後,註冊了她專屬的網址以及不同的社群網站。在她出生的那天,就已經擁有了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甚至是 Github 的帳號,不過時至今日,從來沒有貼過任何公開內容在上面,所有帳號都是開啟但卻是私人的,並且定期請她的家人與朋友移除任何關於女兒的 tag,說道「當我們認為我們的女兒夠成熟時,我們會給她一個裝著她帳戶密碼的信封,她將能夠去兌現關於她的數位身分。同時,我們也必須確信她將會有足夠的資訊去決定哪些訊息是適合公開的、並且對誰公開。」

每個人對於自己在網路上的公開程度本來就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有人認為應該要將生活大小事都放在網路與朋友分享;有些人連被 tag 一下都覺得不太自在。即便每個人對於隱私的想法不同,但我們都應該要有選擇哪一部份被呈現的權力。但對於5歲的凱特來說,她其實沒有判斷過、可能也沒有能力可以判斷這一連串照片與貼文所帶來的影響。也許事情沒那麼糟、但也或許影響程度不僅僅如此,而在網路的世代中,對於兒童的保護,還有許多值得深入討論與研究的問題。
(參考資料:We Post Nothing About Our Daughter Online
'via Blog this'